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缺乏投资储蓄过剩巨额盈余 世界银行:我国是极端例子

作者/本刊梁志华 Sep 28, 2010 01:47:12 pm

source:《独立新闻在线》

【本刊梁志华撰述】世界银行(World Bank)指马来西亚缺乏人力资本与实体资本方面的投资,促使国内储蓄远远超出国内投资,最终导致我国写下巨大经常账盈余(current account surplus),成为亚洲区经济体中一个极端的实例。

英 文网站《马来西亚局内人》(The Malaysian Insider)在今天引述世界银行最新出炉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报告手册——《明日之后:发展中世界未来经济政策手册》(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Handbook on the Future of Economic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针对马来西亚的报道指出,世界银行认为马来西亚与其他中等收入东南亚经济体,如泰国、印尼,以及菲律宾一样,正尝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income trap)。
不过,世界银行指出,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包括马来西亚在内 的发展中经济体,必须大规模投资在基建、器材、教育,及技能等在内的人力资本与实体资本投资,以便把这些软硬体设施的层次大幅提升。目前,马来西亚在人力 资本与实体资本方面的档次,依然落在其他较先进的经济体,如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的后头。
世界银行在该经济政策手册中点出,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面对投资放缓的情况,并不是因为缺乏储蓄。相反地,这些经济体的国内储蓄超越国内投资,促使这些国家出现经常账盈余。
马来西亚是极端例子
其中,世界银行点名马来西亚,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马来西亚的经常账盈余在2008年与2009年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7%的比重。此外,该行也表示,僵化的劳工市场与进场壁垒,促使我国私人投资兴趣缺缺。
不过,世界银行认为,纳吉政府推动的新经济模式,把焦点放在私人领域主导经济成长、创新、消除劳工市场限制,以及培育专才等,反映出我国对经济改革的诉求。较早前,首相纳吉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开放措施,如金融领域与服务附属领域的开放,来推动改革行动。
同 时,纳吉政府近期也在经济转型计划(ETP)下,推动一连串的公共与私人领域进场计划,在未来10年内通过公共投资来刺激与带动私人投资。纳吉政府眼前的 最大挑战,是如何改变投资者的看法与情绪。马来西亚缺乏世界级劳工与教育系统、政策朝令夕改、繁文缛节等,是导致私人投资者却步的原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