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1, 2008

天方夜譚之國 - 伊拉克的歷史


徐泓 東吳大學歷史系 E-Mail : hishsu.tw@yahoo.com.tw


文明古國
延續約六個禮拜的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就快結束,伊拉克人民受海珊的暴政統治。最近二十年來,歷經兩伊戰爭(1079-1988)、波灣戰爭(1991)及十年的制裁、禁運與空襲,已經民窮財盡,痛苦不堪,今又再受戰火的蹂躪,以後還要面對困難重重的戰後的重建難題,要恢復獨立、和平與安定,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伊拉克這個地方就是上古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之間的地方),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蘇美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迦爾底亞人相繼在這裏創建帝國,留下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產。(參見林載爵〈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暨大電子雜誌》第二期)
由於兩河流域周邊地方不是高山、高原就是沙漠,只有這塊地方土地肥沃,是個大綠洲,而被稱為阿拉伯半島的「肥腴月灣」(Fertile Crescent),近代又發現石油,儲藏量僅次於沙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因此,自古以來便是四周民族、甚至遙遠的歐美國家征奪的四戰之地,經常遭到外族的入侵,受外來政權的統治。新巴比倫帝國於公元前539年為波斯人征服,接著在公元前331年,又被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為亞歷山大部將塞琉留卡斯(Seleucas)建立的塞琉古王國(Seleucids)統治了175年,公元前126年再被中亞草原來的安息人(Parthians)所征服,許多大城如巴比倫均遭毀棄。羅馬帝國興起後,羅馬人於公元前53年開始,與安息人進行爭奪這個地區長達二百多年的拉鋸戰,弄得雙方精疲力竭。公元226年,波斯薩珊(Sassanid)王朝興起,取代安息王朝控制這個地區。

阿拉伯大帝國---天方夜譚國度的中心
公元632年,伊斯蘭教教主默罕穆德去世,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從今天的沙地阿拉伯起兵,開始大規模的征戰, 於637年大破薩珊王朝軍隊,占领伊拉克。。伊拉克人雖與阿拉伯人同為閃族(Semites),他們信奉基督教,可是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伊拉克人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字、行政等方面完全阿拉伯化。當時,阿拉伯穆斯林以敘利亞大馬士革(Damascus)為首都,建立第一個王朝—倭馬亞(Umayyad),領土東到中亞、西至西班牙,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其後由於繼承問題與教派的紛爭,公元754年,帝國為伊拉克和波斯的貴族建立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750-1258)取代,改以巴格達(Baghdad)為首都。「巴格達」波斯語意為「神賜之地」,城跨底格里斯河,西距幼發拉底河三十餘公里,原為一小鎮,公元762年建城,命名为「麥地納•色蘭(Madinat as-Salam)」,意为「和平之城」,也就是著名的「天方夜譚之城(City of Arabian Nights)」。城呈圓形,故曰「團城 (Round City)」,以皇宮與大清真寺為中心,四條大道從此延伸出去,成為城市布。局的主要結構。 公元786年到833年,為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也是巴格達的繁盛時期,人口達百萬,以建築與園林之壯麗著稱。貿易發達,是通往長安的絲路之起點,主控東西貿易,文化鼎盛,將希臘、羅馬哲學科學名著譯成阿拉伯文,融入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中,造就阿拉伯文化與價值的高峰。因此,巴格達與唐朝長安、東羅馬拜占廷帝國君士坦丁堡同為当代世界三大名城。中國的古籍中譯为縛達城、白達、報達、八哈塔、八吉打、巴黑塔等等。這個城市的繁盛比美遺址就在附近的巴比倫,不同的是他們講阿拉伯話、信阿拉。
這個阿拉伯帝國經過百餘年繁榮的黃金時代後,內鬥不已,統治者哈里發成為禁衛軍的傀儡,帝國逐漸衰落。此時,中亞新興的塞爾柱突厥人(Seljuqs)皈依遜尼派伊斯蘭教,在伊朗的伊斯法罕(Esfahan)建都,成為西亞穆斯林人民視的庇護者﹔1055年應巴格達哈里發的要求,入主巴格達,突厥領袖被哈里發封為「蘇丹(Sultan,意為權威)」之號,成为新的庇護者。 1171年,埃及將軍薩拉丁(Saladin)崛起,廢埃及法提瑪王朝,命令埃及和叙利亞各地在金曜日的祈禱詞(khutubah)中,一律改用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名字。1187年,薩拉丁大敗十字軍,向巴格達哈里發献俘,戰利品中包括一个嵌有耶穌十字架木頭的青銅鍍金十字架,成為伊斯蘭的大英雄﹔剛被罷黜的伊拉克強人海珊就以恢復薩拉丁的光榮自居。此時,塞爾柱突厥已衰,哈里發遂聯合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驅除塞爾柱突厥,花剌子模遂取代塞爾柱突厥控制巴格達。但不久蒙古大漠的成吉斯汗崛起,征服花剌子模,阿拔斯王朝飽受威脅,其處境一如當時中國的宋朝。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西征, 1258年,旭烈兀攻破巴格達城,哈里發率领三百官員来降,全被處死。巴格達遭洗劫一空,完全燒毁,居民被屠殺殆盡。這個天方夜譚之都的繁華不再,享祚五百年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751-1258)從此消失。
  
蒙古伊兒汗國與突厥奧圖曼帝國的領地
旭烈兀在西亞建立伊兒汗國,以伊朗的蔑剌合為首都,巴格達不再是這個地區的政治中心。其後約半個世紀,汗國國勢鼎盛。十四世紀中葉,發生王位繼承之爭,其中一支據巴格達宣布獨立。不久,帖木兒興起於中亞,橫掃印度、波斯,於1393年10月,兵臨巴格達,伊拉克成為帖木兒汗國的一部分。1405年,帖木兒在中亞死於東征中國明朝的路上,從此汗國分裂。十五世紀中葉,奥圖曼突厥崛起於小亞細亞半島,於1453年滅東羅馬拜占廷帝國,與波斯薩菲王朝(Safavid)爭霸,1534年攻下巴格達,並征服敘利亞、埃及,控制伊斯蘭聖城麥加與麥地那,建立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巴格達與伊拉克均屬帝國統治,但奧圖曼政府並不重視這個地區,至十八世紀,巴格達的人口只剩一萬五千人,比起當年阿拉伯天方夜譚之都百萬人口的繁華,大大不如。
   
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
  十九世紀,奧圖曼帝國日益衰落,內部改革力量興起,其中一支少年土耳其(Young Turks)主張土耳其民族、語言的優越性,當他們掌權以後,派駐伊拉克的官員視非土耳其人為二等公民﹔引起伊拉克城鄉人民不不滿,群起反對,尤其知識分子更著手策動與奧圖曼帝國分離的運動。此時,大英帝國的勢力鼎盛,伸入波斯灣區,並發現重要的利益–石油。十九世紀末,從土耳其手中取得產油的伊拉克巴斯拉省(Basra),也就是今天的科威特。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土耳其與德國同盟,英國在中東攻占原屬奧圖曼帝國的埃及據為保護國,支持麥加與麥地那的酋長反抗奧圖曼帝國,並從印度調遣遠征軍進入伊拉克,以保障在中東的利益。著名的阿拉伯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就在幫助阿拉伯人對抗奧圖曼土耳其中扮演傳奇性角色,於1917年3月攻占巴格達。一次大戰後,奧圖曼帝國瓦解,在國聯(League of Nations)的委託下,伊拉克成為英國的託管地(Mandate)。
英國的託管遭到伊拉克人的反對,1918年3月開始,由知識分子、商人、地主與民眾組織的反抗運動,在各地爆發,尤其是庫德族(Kurds)的反抗運動最突出,他們要求獨立建國,但這些反抗運動都被英國鎮壓下去。為應付這個局面,英國任命一個阿拉伯人政權當傀儡,1921年3月在開羅由邱吉爾宣布出身哈希瑪家族(Hashemite Family)的阿拉伯親王胡賽因(Ali ibn Husayn)為新成立的伊拉克國的國王費瑟一世(King Faisal I)。這個新政府是十足的傀儡政府,國防、外交、財政與石油資源皆由英國政府控制。但伊拉克人民的反抗運動仍不斷擴展,追求獨立自主的運動目漸壯大。終於迫使英國讓步,以繼續使用境內的軍事基地為條件,交換承諾讓伊拉克獨立。1932年,英國正式結束對伊拉克的託管,伊拉克從此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費瑟一世努力整合境內不同的民族與宗教團体,但不太成功。1933年,費瑟一世去世,部族的內戰爆發,繼任的國王並不能有效地控制這個局面。英國在交出政權之前,為保証石油收入,由包括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ies)、英伊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法國石油公司(French Petroleum Companies)、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Royal-Dutch Shell)等歐美各大石油公司共同投資,組成伊拉克石油公司(Iraq Petroleum Company),以這個新成立的石油公司的名義與伊拉克政府訂定一個不平等協約﹔根據這項協約,伊拉克北部摩蘇爾(Mosul)油田完全由這個歐美國家組成的國際石油公司開採。1934年,伊拉克石油公司舖設摩蘇爾到黎巴嫩狄里波利港(Tripoli)的油管,1936年第二條由摩蘇爾通往以色列海法港(Haifa)的油管也舖設成功。從此,歐美國家完全控制伊拉克的主要資源,直至今日所有的伊拉克問題還是出在石油問題上,西方國家不願放棄伊拉克油源,伊拉克雖然獨立,但油源這個國家的命脈掌握在歐美國家的手中,這也是伊拉克國內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運動勢力高漲的原因。
為團結阿拉伯世界,伊拉克國王加吉(King Ghazi)推動稱為泛阿拉伯(Pan-Arab)的結盟運動,1936年,與沙地阿拉伯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並重申他們之間的阿拉伯親族關係。二次大戰期間,伊拉克領導人尋求與軸心國合作,對抗英國,不讓英國依1930年的條約使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因而英伊戰事爆發,伊拉克戰敗,反英的伊拉克領導人流亡。戰後,1945到1946年,伊拉克東北部的庫德族在蘇俄的支持下發生動亂,英國認為蘇俄是要染指伊拉克石油,於是派軍進入伊拉克。伊拉克為加強抗拒帝國主義者,更努力推動阿拉伯世界的結盟運動,主張組成一個阿拉伯邦聯,初步先推動與外約旦聯合。1947年,伊拉克與約旦簽訂友好同盟條約,加強軍事與外交活動。1948年,以色列根據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的方案建國,計畫中以色列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的56%,實際上猶太人掌握的土地只有6%﹔因此,以色列的建國就是要將大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驅離家園,引發阿拉伯世界的同聲反對﹔於是伊拉克與外約旦、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組成聯軍開進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宣戰,是為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雖然戰敗,但他們開始有合作的經驗。

伊拉克共和國的成立
伊拉克一方面與英殖民帝國鬥爭,並推動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另一方面修築道路、設學校、建醫院,建設現代化國家。二次大戰後,英法殖民者雖逐漸退出中東,但美國勢力乘虛而入,填補勢力真空。伊拉克政府轉行親美政策,1956年參加美國主導的巴格達公約組織(Baghdad Pact),向埃及納瑟(Gamal Abdal Nasser)總統的反西方帝國主義立場挑戰﹔納瑟因此向伊拉克王朝的正統性挑戰,呼籲伊拉克軍官起來推翻伊拉克王朝的統治。1957年,美國宣布艾森豪主義,給予中東國家經濟援助,並加強軍事援助與合作。伊拉克政府接受了艾森豪主義,更加走向親美的路線,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基地及分化阿拉伯世界的工具,引起國內人民強烈的不滿。終於1958年7月14日,以阿布都•卡里姆•卡塞姆(Abdul Karim Kassem)為首的自由軍官(Free Officers)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瑟二世(Faisal II)的統治,建立伊拉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aq)。新政府一反費瑟王朝的親西方政策,退出巴格達公約組織,採行親共產國家政策,進行土地改革﹔並宣布取消由外國勢力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的協定,重新與西方公司訂定參與開採石油的協約。
1961年,科威特從英國手中獨立,卡塞姆根據歷史上科威特是奧圖曼帝國巴斯拉省的一部分,宣布伊拉克擁有對科威特的主權,雖然在英國出兵威脅下,伊拉克退讓,於1963年承認科威特的主權與領土,但也為日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種下因子。
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伊拉克的政局並不穩定,一個政變接著一個政變。1963年,伊拉克復興黨(Baath Party)黨員刺殺卡塞姆,而取得政權,推巴克爾將軍(General Ahmed Hasanal-Bakr)任總理、阿里夫上校(Colonel Abdul Salam Arif)任總統。九個月後,阿里夫總統發動政變,剷除復興黨在政府中的勢力。1966年,阿里夫總統死於空難,由其弟繼任。1968年7月17日,復興黨捲土重來,在海珊(Saddam Hussein)的策劃下,發動政變,成功地推翻阿里夫,重掌政權,仍以巴克爾將軍任總統,修改憲法,使復興黨在政府中掌握絕對權力,繼續執行卡塞姆總統的政策,對內實行社會主義改革,對外與蘇俄建立緊密的關係。1973年,阿拉伯國家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為對抗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配合開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石油為武器,發動以減產、禁運、提高油價、國有化和增加本國參股權等措施的石油鬥爭。於是伊拉克執行國有化政策,將伊拉克石油公司中美國公司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並調整長期為西方壟斷資本壓低的油價,把石油的標價提高三倍。伊拉克由於石油已經國有化,油價的提高,使國家大大獲利。1979年7月,巴克爾總統因病辭職,海珊繼任總統,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和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大權在握,開始他長達約二十四年的統治。

海珊執政與戰禍
海珊即位後,除繼續現代化的工業、交通、教育建設外,矢志恢復伊拉克和阿拉伯民族歷史上的光榮,以打敗十字軍收復聖地的伊斯蘭英雄的薩拉丁自居,大規模修復古蹟,如巴比倫的城牆與宮殿及空中花園,以提高民族精神,甚至在修復的古蹟的磚上刻上「這座宫殿由薩達姆•海珊重建,他是伊拉克的保護者」的字樣,以彰顯自己。他熱衷於建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地位,發展生化武器與核武,加強軍備。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與伊朗進行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經濟損失高達二千億美元,外債高達八百億,傷亡數十萬,而戰爭期間油價爆跌,使這個靠石油收入的國家損失更重。但海珊卻自認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1990年5月,趾高氣揚地在巴格達召開的阿拉伯特別首腦會議上,指責科威特偷採伊拉克石油。接著便於8月入侵科威特,引發波灣戰爭,遭到聯合國的遣責, 1991年1月17日三十多國的聯軍出動, 2月26日戰敗伊拉克。
戰後伊拉克遭到聯合國嚴厲的制裁,石油禁運,最初,每半年只限出口20億美元的石油購買食物與人道物質,1998年始提高到每半年52億。1999年才取消出口上限。十二年來,伊拉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人民生活困苦,失業率高達60%,基本生活所需的食品、醫藥均極短缺,導致死亡率大為增加,僅2002年1月至7月,死亡的人數就達10.3萬,其中4.63萬為不足五歲的兒童。伊拉克的人均GDP減少了超過70﹐聯合國估計﹐現在伊拉克的人均收入大約只有700美元﹐是非洲大陸外的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海珊和他的家族及當權的統治階層卻過著奢華的生活,伊拉克人民在海珊追求地區霸權中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帶來的只是戰禍﹔在戰火中人民無辜地傷亡,親人離散,暴民搶掠,歷史古蹟、文化資產破壞失散。如今海珊政權已經崩潰,但伊拉克仍為英美占領,英美軍何時撤離,社會秩序何時恢復,民主政府何時成立等難題,均無答案。伊拉克雖有豐富的油源,可供出口換取外匯,但龐大的戰後重建經費要靠此支出,而重建工作又由英美資本家刮分大餅﹔伊拉克人民在重建工作進行時只能提供勞力,能得不到什麼好處。


伊拉克人的宿命
伊拉克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土地肥腴,本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上古時代在此孕育蘇美、巴比倫、亞述、加爾底亞等文明古國,中世紀阿拉伯人又建巴格達城,與當代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是《天方夜譚》產生的國度。近代伊拉克發現石油,人民應享受寶藏,過安樂的日子,然而反因此寶藏為列強所覬覦,戰火遂延綿不斷,雖欲自強而不可得,如今又國破家亡,重建無日,真是「懷璧其罪」。上天給伊拉克人民「肥腴月彎」,給他們石油寶藏,倒底是福?是禍?真令人不勝唏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