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08

中印巴西崛起:世贸谈判不再吃香

DWNEWS.COM-- 2008年7月31日5:32:29(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明报专讯/旨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世贸多哈回合谈判破裂收场,不少专家认为跟中国、印度及巴西这几个新兴经济大国崛起有关。有西方外交官员指出,印度和 巴西近年成为贸易大国,令他们渐渐对多哈回合谈判的热情减退。由於外国资金早已大批流入,这些国家希望进一步开放市场的理由愈来愈小,他们反而愈来愈担心 便宜的中国货涌入。印度的工商部部长纳特便说﹕「这回合我们是拿东西,并非付出。」印度明年5月就会举行大选,在面对高通胀和增长放缓压力下,国大党为争 取农民的支持,对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不热中,因为印度农民认为,协议会令他们暴露在国际竞争下,威胁到他们的存亡。(chinesenewsnet.com)

中印巴西暗中较劲难合作(chinesenewsnet.com)

巴西是世界第2大大豆出口国,第一大的牛肉、鸡肉、糖及咖啡出口国。在这次谈判中,巴西可谓举足轻重。对巴西来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意味有更大的市 场,可减低对美国市场的倚赖。商品价格高企,亦促成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理由要求美国削减农业补贴——食物价钱这样高,为何你们的农夫仍需要政府的 帮助?但由於农產品出口在巴西经济所佔的比例较中印高,令巴西最后决定转靠向美国和欧盟。(chinesenewsnet.com)

但巴西的取态最终未能决定大局,反而中国打破一贯沉默作风,首次明确反对世贸总干事拉米提出的妥协方案,却突显它在全球贸易中已成为关键角色。虽然欧美开放食品市场,有利中国商品出口,但中国与印度一样,担心降低农產品关税,会令本土农业受严重冲击。(chinesenewsnet.com)

非洲穷国最受害(chinesenewsnet.com)

不过中国强劲的出口竞争能力,却令巴西与印度等国猜忌,令中国难以成为发展中国家领袖。这显示,随愈来愈多新兴市场崛兴,昔日西方垄断全球经济的时代经 已改变;在更为复杂的利益角力下,世贸多边贸易谈判的难度大幅增加。一些分析家便看淡多边贸易谈判前景,认为不同经济体未来将更倚重缔订双边贸易协议,以 伸张经济利益,世贸只能集中担当贸易纠纷仲裁者。(chinesenewsnet.com)

多哈回合若达成协议,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即时影响甚微,专家估计协议最多只能带来1000亿美元增长,佔全球经济不过0.1%。协议难產受害最深的其实是穷 国。多哈回合的宗旨,原为协助穷国打进富裕国家市场,但大国却缺乏承担。以棉花津贴为例,非洲国家一直希望美国能削减棉花补贴,但美国却拒绝将棉花补贴问 题纳入议程。西非棉花种植国布吉纳法索的贸易部长便说﹕「他们叫我来谈棉花问题,但我在这儿10天了,却从来没有谈过棉花!」(chinesenewsnet.com)

为什么印度将会胜过中国

发表于 2008-07-31 10:45:13 >>> 返回凤凰锐评

一个牢固而充满活力的民主体制最终将推动印度在社会和经济上超越中国。

威权政体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果,例如三十年代的德国、五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巴西以及九十年代的中国。没有财产权、法律追索、公众辩论这些障碍物,威权政体可以利用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业和经济壮举。

  反之,民主政权往往要应对公众的不满、活跃的媒体、顽固的土地所有者以及无数种公民自由。政府往往不能集合经济资源,常常必须担任监管者。结果就是很 少政府主持的大项目。而市场无形的手却驱动私营领域的无数主动。尽管有人羡慕威权政体,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社会经济模式往往会导致经济和社会的扭曲。

  这就是中国如今面临的困境。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主导型经济,并以人为低估的货币作支持。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鼓励,而国内消费有 限。开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长的贸易盈余助长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在内地萌芽,宛如神话中的凤凰。多年来,中国经济从这些政策中获得经济好处, GDP呈双位数增长,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以及不断增长的资金流。

  但如今经济与社会扭曲已经开始伴随着通胀现形:无数的资产泡沫,迫近的生产力过剩,以及猖獗的制度腐败。中国政府发现自己身处困境。如果政府允许它的货币迅速升值以减少通胀,出口将放缓,失业率上升。如果它每年制服通胀,社会不稳定会迅速呈现。

  但即使这只野兔撞上自己造成的障碍物,印度会否因此获得竞争优势?优势来自于确立的、充满活力的民主,印度最终可以在社会上和经济上胜过中国。表面上看来,印度的民主一团糟。但如果你深入观察,你很快就会发现这只乌龟为何终将赢得这场比赛的原因:

  财产权:在印度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将选择出售或者抵押土地,以便开始创业,买公寓,或者给子女提供教育机会。高端制造业和其他朝阳产业的发展需 要大量半熟练和熟练的劳动力,驱动印度开始渐进的移民。移民将创造一个越来越城市化的印度,预计到2025年,将吸引超过两亿农村居民到城市中心。

  这个转变将推动大约3000万农民以及其他1.7亿跟农业有间接关系的个人出售土地所有权。所有权的出手到2025年将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本。这些资本对印度经济回产生多层效应。抵押支持的政权和资产支持的政权市场将创造解放资本所需要的流动性。

  而中国没有农村财产权。中国的7.5亿农村居民租用土地,当他们的土地因开发而被征用,他们得到的赔偿要看地方和地区政府的脸色。而且他们的租约无法抵押,这样他们就没有资产。结果呢,2005年报告超过8.7万起群体事件,比2003年增长50%。

  法治:法治是任何现代社会的基石。印度的法律体系已经到位超过一百年。这个法律体系受到国际尊重,而且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物质财产的法律。法治创造 了可预言性以及稳定性,让企业蓬勃发展。在印度,有超过6000家公司上市,而中国只有大约2000家。更惊人的是,印度600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大约 100家是国有的。中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00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1200家是国有的。

  哪里可以创造下一个微软或因特尔(Intel)?肯定不是中国。

  当法治得到投资者和外国企业的认可,它就可以推动额外的研发投资。

  中国的法律体系没有为保护知识产权和物质财产权做多少事情,在2007年国际财产权索引(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Index)上,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和尼日利亚同列。

  当一个民主社会均等公正地应用法治,也有助于确保财富的积累不偏向于那些有政治权力或与政治权力有个人关系的个人。(本文为摘译,全文请见:Why India Will Beat China)

Saturday, July 26, 2008

世界经济挥不去的阴影

谢国忠
2008年07月21日 《新华商》杂志

   现在,世界经济已进入滞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增长也开始下滑,预计这一阶段将持续两年。各主要央行正通过减息与注入流动性来稳定金融系统,但对金融稳 定的偏重加大了通胀压力。要等到金融状况足够好的时候,央行才会将重点转向价格稳定。2009年下半年,主要央行将开始提高利率以反击通胀,这可能导致全 球经济在2010年进入衰退。

  全球经济通胀的信号

   随着泡沫破裂,资金正在离开房地产和信贷市场,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除供给约束外,这是推动商品通胀的主要力量。当商品通货膨胀推高各地生活成本时,工资 膨胀就近在眼前,于是带来第二波通货膨胀。为挽救金融机构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更会火上浇油。房地产及信贷泡沫的破裂降低了经济增速,这确实可以从需求方 面减轻通胀压力,但在成本方面,当前的货币环境是高度通货膨胀性的,从工业用金属、能源、农产品到劳动力,莫不如此。

  2011年,下一轮经济周期或许就将开始。它会和上一轮周期(2003年到2007年)一样吗?我认为不会。过去20年的低通胀毋宁说是一个例外,而不是规律。未来,通货膨胀会更为频繁地发生。即便全球经济从当前的危机中恢复,因巨额债务而繁荣的商业,仍将步履维艰。

   过去20年,全球通胀率一直稳步下降,金融市场将这一趋势归功于央行的政策。即便每次美国经济受到什么威胁,格林斯潘就削减利率、注入流动性,通胀率也 还是下降。很多人都以为,格林斯潘对保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胀有什么秘方。但我多年来一直认为,格林斯潘正领导美国和世界经济走上一条歧路。低通货膨胀率不是 缘于美联储或其他任何央行的政策,而是因为“冷战”结束和全球化兴起。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也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本是规模较 小的农业经济体,但随着制造能力扩大,它们的改变为世界所感知。特别是中国,在全球贸易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30年,中国出口增加了150倍; 2008年,中国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中国崛起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的价格制定者。并且,随着制 造业企业不断迁往中国,它也对全球劳动力成本有巨大影响。

  苏联解体引起商品价格长期低迷,中国增长压低生产成本,两者结合带来了全球低通胀。格林斯潘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上,不断降低的通胀与央行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认为,低通胀意味着允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犯了一个大错误。

   宽松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重大影响。前苏联和中国引发的通货紧缩力量,阻断了货币供应增长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即货币供应增长没有导致CPI上升。于 是,货币流入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上升。虽然债券价格上涨,但其收益率在上世纪90年代大幅下降。当债券市场不能吸收更多货币时,多余的货币就流入股票 市场,形成科技股泡沫。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过剩流动性又通过新的信贷工具流向房地产市场。而在债券和科技股泡沫时期,由于金融成本降低,财富效 应增加,房地产价格已经被高估。

  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格林斯潘的声誉蒙上巨大阴影。出于自卫,格林斯潘今年3月17日在《金融时报》中发 表题为“我们永远不会有完美的风险模型”的文章。他辩称,央行不能在事前识别经济泡沫,只能在泡沫破裂后放松货币政策,以减少影响;并且,房地产泡沫在许 多国家都同时发生,因此,美联储是无法阻止的。但事实上,这两个理由都是错误的。

  现代历史上,泡沫频频出现。当股市市净率超过3倍, 房地产价格连续三年或更长时间比收入增长更快时,通常就是泡沫。当然,例外是有的,将来也还会有。但泡沫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即使不能百分之 百确定它是泡沫,央行也应该纠正资产市场。格林斯潘的逻¼却相反,他相信在不确定是否泡沫的情况下,央行应该尽可能容忍市场的上升趋势。显然,他的这种哲 学并没有在眼下的繁荣与将来的潜在损失间保持平衡。

  格林斯潘开出的药方也有问题。货币供给过剩通常是泡沫的一部分,当泡沫破裂时,印刷更多的货币会恶化通货膨胀。当然,没有人质疑格林斯潘的药方,因为到泡沫破裂时,通货膨胀问题就不是那么显眼了。但印钞票最终还是会导致通胀。印得越多,通胀越高。

   格林斯潘论点的第二部分,即房地产泡沫在许多国家都发生,因此原因不在美联储,这一论断也是错误的。在所有央行中,美联储是扩大货币供给的领头羊。由于 美元是全球贸易的基准货币,其他央行要么跟随美联储,要么就得承受本币升值的后果。大多数央行更关心自身的经济,于是选择跟随美联储。

   全球化的一个副产品就是货币政策的外部效应。如果一个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通胀,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同时有利于降低其他经济体的通胀。这种溢出效应 使得所有央行都不愿意采取紧缩政策。未来两年,这一互动过程将对通胀走势产生重要影响。最后的结果会是,通货膨胀达到一个高位,令所有央行同时感到惊慌。

  中国将引领全球经济通胀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一轮经济周期的末尾,其特征是泡沫破裂和低速增长。到一定时间以后,经济将会复苏,新的周期也会开始,但其转变过程非常重要。我相 信,2010年下半年,央行会将重点从金融稳定转向价格稳定,并采取紧缩性政策。到时,全球经济很可能会经历另一次下降,其程度会比当前更为严重。

   俄罗斯经济复苏,依靠的是石油价格上涨,这部分又是由于西方的货币政策。收入上升带来了俄罗斯自身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中东欧国家已加入欧盟,逐渐趋 近西方生活水平。如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经济疲软和弱势货币一样,1989年至1999年间,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年均1.2%。但2000 年以后,其年均增长率达到5%,规模也达3万亿美元。

  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名义GDP高于中国,其石油消耗是中国的70%。就资源消 费而言,它们一度构成世界经济的巨大通缩力量——1989年至 1999年间,其石油消费的减少量是中国增加量的2倍。它们的复苏,将在能源市场上产生与中国需求同样重要的影响。就劳动力供给来说,中东欧国家的失业率 比西欧低;而且,俄罗斯及中东欧国家与西欧一样,都经历着社会的老龄化。在我看来,它们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也将推动全球通胀。

  中国制 造业的发展是保持低通胀的另一个原因。但这一低成本扩张已经走到尽头。四种重要投入品——劳动力、土地、煤和环境——都已经达到供给极限。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煤矿无利可图;沿海的装配工厂在不增加工资的条件下,就能招到内陆数以万计的工人;地方政府还通过提供廉价的工业用地和税收优惠吸引投资,却忽视环境 保护。

  以国际价格测算,中国能源消费成本已经超过GDP的10%。当然,价格控制和补贴使这一数字有所降低。但能源在 GDP中的份额仍然很高,其价格上涨将带来显著的通胀,因此,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能源成本将显著提高。年轻劳动力已经短缺。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住宅与商业用地的价格也大幅飙升。自2000年来,许多一线城市地价已经上升10倍或更多。地方政府依然试图控制工业用地价格,以留住现有企业,吸 引更多企业。但土地价格膨胀通过生活成本提高,已经进入了总体生产成本,这需要工资的提高来抵消。许多企业在选择厂址时,已经将本地房地产价格纳入考虑因 素。我估计,工资水平的一半是由房地产价格决定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松懈的环境保护在中国的低成本扩张中占据重要地位。 20年前,制造业发展初期,环境恶化程度较低,污染相对于环境的承受力仍然较少。但目前,环境恶化已经到达极限,累积污染非常严重。中国不得不采取严厉的 环境保护标准以防止灾难的出现。这是生产成本提高的另一因素。

  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有很多原因。过剩货币的增加会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胀,但 这不必然带来全球通胀。贬值和通胀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可能互相抵消。例如,中国通胀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元计是4%,90年代已经是零。因此,对于世界 来说,中国经济是通缩性的。但美元自2000年以来年均贬值达5.1%,高于美国的通胀率,并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未来10年,中国也许将引领全球经济通 胀,即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以美元计价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Daim: Malaysia needs stability, clear policies


KUALA LUMPUR, July 22 — Former economic czar Tun Daim Zainuddin has suggested that Prime Minister Datuk Seri Abdullah Ahmad Badawi put together contingency plans to better manage the economy which is headed for tougher times and to prepare Malaysians for the worst.

Describing the current mood as bearish, he alluded to the lack of strong leadership and clear policies which he said was confusing to Malaysians as well as foreign investors.

“At present, there is a percep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is weak and politically not stable, and people lack confidence in it. ... They want to see where the government is heading,” he said.

Daim's views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was sought by Malaysian Business, his answers in the July 16 issue indicating that the man credited with the country's rapid growth in the 1990s is on the same page as his former boss Tun Dr Mahathir Mohamad when it comes to Abdullah'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o date.

Stating that he was not here to advise the government, he stressed that he was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be too obsessed with the deficit” — currently around 3.2 per 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as there must be growth too”.

Because of its concerns over the deficit, Abdullah's administration shelved a number of planned projects in 2004 when he took over the leadership from Dr Mahathir, incurring the wrath of the latter. One such project was the electrified double tracking train project. It was estimated to cost RM12 billion to build from Johor Baru to Padang Besar in 2003. Revived late last year, the cost has ballooned to RM14.5 billion — and is only for the portion from Ipoh to Padang Besar.

Daim, who holds substantial interest in the ICB Banking Group, observed that reviving these projects would be costlier now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costs, a point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cknowledged recently when it allocated an additional RM20 billion for the 9th Malaysia Plan to deal with higher building expenses.

The two-time finance minister and former ally of Dr Mahathir before they fell out in 2001, was also of the view that the ringgit peg had been lifted too early — even though it was seven years later in 2005, and in response to China's scrapping of its fixed peg. “I think we rushed to remove the peg. Retaining the peg gives us flexibility,” he commented, but agreed that a strong ringgit would not harm the economy. “We just need to be efficient.”

Foreign investors were put off by the pres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corruption, the judicial crisis, secur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had to be addressed, he said. “The government claims it is transparent and accountable but policies must be clear and unambiguous. No flip-flops. Be consistent.”

Alluding to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s lack of options to deal with soaring inflation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Daim, who headed the National Economic Action Council dur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was tasked with getting the country back on track, asked what the government planned to do if oil hits US$200 per barrel as predicted.

“Subsidy is out of the question. Any alternatives? The government has to think ahead and plan for the future.”

The embattled Abdullah, who recently announced a transition plan to hand over the premiership to his deputy, Datuk Seri Najib Razak, in June 2010 following the ruling Barisan Nasional's worst showing at the polls in March, has found no shortage of criticism or advice.

His harshest critic has been Dr Mahathir who yesterday, writing in his blog,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ally look at the whole economy” and seek ways to reduce the extra burden on the people caused by higher oil prices, “not piecemeal but in a comprehensive way”.

With his trademark sarcasm, he concluded: “Sorry, I know I am not in the government, not even in Umno.” — Singapore BT

Friday, July 25, 2008

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郎咸平-- 送交者: 兵部尚书 [知县★] 于 July 22, 2008 20:08:40 已读 6553

去年我在全国洋溢着股市楼市的欢乐气氛下发表了一篇刺眼的文章----“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承蒙读者的支持,该文点击率已经超过一亿。但让我感到痛心 的却是这篇文章没有受到决策者的主意,因此全社会在今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今年所发生的一切经济的噩兆均验证了我当时的预测。但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 胜利带给我的却是更沉重的负担,在众多网民的要求下,我接着八大危机的文章进一步唤起全民意识的觉醒,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时代 www6park.com

   我不是阴谋论者,也不是为了吸引大家眼球。此时此刻,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我眼前不禁浮起2008年四月份我在吉林大学的场景:当我问起“你们在座各位同 学有多少人一毕业就要面临失业的痛苦”,台下是那可怕的安静。那么我请问大家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你们相不相信你们在媒体看到的解释原因基本上都是错的? 其实这也不是媒体的错,只是大家不了解全球产业链阴谋而已。

  我希望我们的新一代,希望我们未来的领袖们都能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而对于媒体上以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这个命题本身,能多一些辩证思考。 www6park.com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吗?park.com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么?我在这里清楚地告诉各位我的研究结论:中国根本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大家可能 觉得我这个结论很荒谬,因为很明显一方面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在制造业的各个层次上表现好像很是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在诸多产品产量方面中 国在世界市场上都是首屈一指。 park.com

  那么我怎么说我们不是制造业大国呢?我要跟各位谈的就是一个新观点,也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我要清楚地告诉各位: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6park.com

  什么叫做产业链战争?6park.com

我 就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也是中国出口玩具中的一种,而众所周知去年中国和美国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玩具贸易摩擦。美国政府以及美泰等美国玩具进口和零 售商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产品百般挑剔,比如提出含铅量超标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会含铅量超标呢?又有多少退货是产品设计的 问题呢?6park.com

  而大家知不知道,以芭比娃娃为例, 我们制造的过程当中,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可是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制造出价值一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 的零售价格是9.99美金将近10美金。我请大家仔细想想,从一块美金升值到10块美金的的过程当中,10减一,这 9块美金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 com

  产业链6+1 park.com

   我们的制造业工厂,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货款,对内延长劳动时间等等,真可谓不择手段,不停压榨,然而放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只不过是只针对一美金这部 分做文章,在最不赚钱的领域不停压榨!这种死拼完全忽视了产业链战争的特点。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 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美金的价值,而他们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一 环。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少数中国企业意识到了,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可 悲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还没有觉醒!park.com

   那些没有觉醒的大多数在国际分工之下,被分派到哪一环节了呢?事实上,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 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创造出一块钱血淋淋的产品之后,我们同时就替美国创造 出九倍的价值。当我们创造出一万美元的价值之后,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九万美元的价值。因此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www.6park.com

  中央党校周天勇所收集的数据证实了我的观点,从这些数据来看,这种制造业对中国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劳工的剥削是不可想象的。 www.6park.com

  以资源浪费为例,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而且这10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中国的国土面积的 20%以上。 www.6park.com

   以环境破坏为例,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 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个。 www.6park.com

   以剥削劳工为例,根据志愿者曾飞扬的调查,珠江三角洲每年仅冲床工人发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就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个。而其它绝大部分机器 设备造成的工伤事故有多少,目前没有统计。而此前对深圳800万民工的调查显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受过工伤或患过职业病,为了防止伤残工人打官司影响经 济效益和社会稳定,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把外来民工正常的诉讼时间拉长达到三年以上,迫使伤残民工因耗费不起钱财而放弃上诉回到农村。 www.6park.

  从产业链分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 www.6park.com

   那么,这个国际产业链的战争和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我想大多数人应该答不上来。那我告诉所有读者,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 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 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 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www.6park.com

   我刚才讲的几句话应该是媒体里面所谈论的现状,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既不是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我想谈 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而且可笑得一塌糊涂!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这么多的学 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里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 www.6park.com

  再想想,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为什么呢,因为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什么叫通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和我们大学生一样,要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那么这些学问跟就业关系不大,这就是通才教育的本质。 www.6park.com

   那么请读者做反向思维------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 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 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 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www.6park.com

   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产业现 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美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呢?因为美国所掌握的就是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六部分。 它要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我们甚至不理解国际产业的分工当中我们国家是处于何种的劣势地位。 www.6park.com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 www.6park.com

  产业链定位悲剧 www.6park.com

   赤裸裸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失败了,因为我们被定位在价值最差的制造业环节,而这个制造业环节的特征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动力。而六大软环节,既 不剥削劳动,又不浪费资源,更不破坏环境,却能创造出九倍的价值。大学生在这六大环节当中才能有学有所用,才能替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www.6park.com

  以我国制造业而言,2006年,还有可能达到百分之五的净利润回报。2007年呢?百分之二左右吧。2008年今年呢?可能是负的吧。那么我们制造业的困难不是我们不勤劳,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定位在整条产业链结构中最没有价值的一部分。 www.6park.com

   你认为我们中国还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么?过去,你可以这么想,但是今天你一旦读完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想。因为劳动力的优势对个别工厂而言可能有优势,但 是,在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下,我们毫无优势。我再以芭比娃娃为例,整条芭比娃娃的产业链的十美金,而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只占着一块美金的百分之二十五,也就 是说,整条产业链是十美金,而劳动成本只占两毛五分。这么少,因此想透过中国廉价劳动力走出国门的企业都必将失败。 www.6park.com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两个企业一个是TCL,一个是明基(BenQ),TCL和明基都提出来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和国外的品牌、技术要走出去。 www.6park.com

   我的观点就是——“你一定会失败”。而且大家知道我讲话比较绝对,类似“你有可能会成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我从来不讲。具体来说,像TCL李东生合作、 收购了阿卡特尔以及法国的汤普森,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业务。阿卡特尔也好,汤普森也好,西门子也好,不都是国际名牌么?不都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么?既有品牌又有技术,再配合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哪有失败的可能,当然应该成功了。 www.6park.com

   但是,今天大家读完我对产业链的分析之后就不应该这么想,读者应该和我一样同时直面批评他们一定会失败。为什么?因为劳动优势只是一块钱的百分之二十 五,而在十块钱里只占了两毛五分钱的劳动成本优势根本没用。一两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合资业务轰然倒塌,根本走不出去。我可以很清楚的跟大家说,今天中国企 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国企和民企哪个更有效率的问题,而是在这种国际产业链分工之下,如果国企和民企不能急起直追的话,有可能双双被淘汰,事情就是如 此之严峻! www.6park.com

  产业链阴谋与二元经济的成形 www.6park.com

   产业链阴谋下的中国企业的本质就是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极快,每一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我国这十余年来的经济发展的思维就是扭曲畸形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以推动GDP的方式(也就是我所批评的以GDP为纲的理念)拉动了中国经济增 长。我以GDP的组成为例,欧美日本的GDP当中70%是消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物品,就生产什么物品,因此是正常的经济成长。我国GDP当中消费只有 35%,是欧美日本的一半,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主要还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导致,老百姓必须存钱上学,住房和看病,因此不敢消费。那么我国 GDP其余部分是怎么构成的呢---------也就是超过一半的GDP都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欧美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我们的一半。 www.6park.com

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 www.6park.com

也 就是读者到处可以看到的高架,桥梁,地铁,地产等等。这些过度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成长。所以我国经济就是一个畸形扭曲的“二元经济”,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链 定位错误苦苦挣扎的制造业,另外一方面是极其火爆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建设工程包括了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行等等。 前者占了经济总量的七成,而后者占了三成。这种二元经济就是中国的特色,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的错误,使得二元经济现象更加严峻。 www.6park.com

  第一个错误就是以拉动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无疑的造成投资过多,而消费过少的局面-------www.6park.com

我 们工厂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只有出口卖给外国人消费,因而必定造成所谓“出口创汇”的现实情况,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几乎是日本的 两倍,而达到9%的高水平,因此外汇迅速积累。截至2008年七月为止,我国外汇存底已高达1.8万亿。这么多的外汇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压迫人民币升 值,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二元经济当中产业链定位错误的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使得制造业部门变冷,而火爆的建设部门相对的持续发热。

  第二个错误就是劳动合同法的不当推出 www.6park.com

这 里我要做一个表态,劳动合同法本身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我相信全国老百姓包括企业家以及劳动者,对于劳动合同法的本质意义都会赞同。问题是这么重大的法案, 竟然没有经过反复的讨论论证,更严重的是,没有经过任何的试点就全面的推出。仓促推动之下,进一步打击了过冷部门制造业的投资营商环境,而使得过冷部门更 冷,而过热部门相对持续发热。 www.6park.com

  第三个错误就是宏观调控的错误,- -----------政府看到了股市和地产的过热就持续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具体举例而言,2007年年初到年中阶段,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的火爆, 那时候媒体都报道说,老百姓对我们经济发展更有信心了,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更成功了,所以深圳房地产才会火爆。大家还记得我当时的解读吗?我说内地专家学者 的这种看法错了,本质上,深圳地区房地产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更衰退了!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家更不想继续经营实业了,因此那些本应该投资在企业 的钱,他们决定不投资了,而拿出来炒楼,所以,换言之,房价上涨的原因是经济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这甚至可以解释成“回光返照”的现象。我这个看法当时 有很多人反对,当然也有不少人甚至完全没有听懂!而到2008年一月份和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完全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深圳地区倒闭的企业几乎居名列前 茅。 www.6park.com

  同样,2008年的上半年,我分析认为 深圳市中心楼盘价格依然坚挺,而附近中低价房会跌价。因为这些企业或企业家把本应继续投资实业的资金转作投资,用来买高价房,从而全面拉动中低盘房价,形 成泡沫现象,再因为宏调和消费力不足的造成中低价楼盘全面跌价。那么高价楼盘还会坚挺多久呢?他就要看企业家资金的动向,而不是看经济的动向。只要企业家 抽出资金就会给高价楼盘带来降价压力。 www.6park.com

  那么 整个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复杂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开始:你们认为,今天的中国企业是过热吗?如果中国企业过热,企业家的日子怎么这么难过呢?!如 果你现在从事的恰好是制造业的话,那么你此刻所感受到的是不折不扣的萧条而不是过热。如果你因为不切身从事而还没感觉到,那么请你去看看飞跃等出口型企业 现在的困境吧!.6park.com

  可是,为什么政府说是过热, 甚至动用这么大力道控制通货膨胀呢?2008年6月,越南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导火线就来自于这个国家通货膨胀失控,通货膨胀高达25%,一般老百 姓看到了越南货币不断的贬值,他们就换美元,换欧元,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甚至是换黄金。到最后发现,换美元非常的艰难,不让你换了,怎么办呢?就开始大量 的囤积抢购物资,希望能保值。越南本地银行都不愿意做房地产购屋贷款,不想用越南货币做,怕贬值。这种现象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政府更有决心进行宏观调控。因 为,我们的政府认为,今天中国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 www.6park.com

  你们可能会问我,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www.6park.com

简 单的讲,流动性过剩就是我们手上的钱太多了!我们手上钱多了以后,买楼房就造成楼市泡沫,买股票就造成股市泡沫,买产品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因此用流动性过 剩这个理由可以解释2007年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包括楼市泡沫、股市泡沫,以及通货膨胀,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延续了过去四年来的紧缩政策一直到今天为 止。在07年你可以糊涂,因为楼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你可以用简单的钱太多来解释,可是2008年,你看不到楼市泡沫了,你反而担心,楼市要下跌, 股市更不用讲了。股市大跌的程度几乎全球名列前茅。那是流动性过剩吗?!通货膨胀确实是有,说不定更严重了?目前的经济现象已经让流动性过剩理论破产了! www.6park.com

  如果把目标搞错了,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推动这种控制流动性过剩的宏调是什么结果,可以通过三个管道彻底的打击了二元经济的制造业部门。   www.6park.com

第一个管道, 银行从过冷的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收回流动性,打给过热的地方政府继续从事地方基础建设,这就是为什么四年宏调下来,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依然在18%的高 水平,这么多货币供给为什么企业家享受不到实惠呢?因为这些钱通过银行体系从民营制造企业手上收回更多的钱,给地方部门从事地方建设了,这样让二元经济当 中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www.6park.com

  第二个管道, 就是处在过冷部门的民营企业家面临宏调所带来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压力、再加上第一个错误造成的汇率的不断上升和第二个错误劳动合同法不当推 出等因素,让这些过冷部门的制造业企业家再也干不上去了,所以就把很多应该投资的钱不投资了,从过冷的部门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了,这就是06 年开始的股价上涨,也是06年开始房价上涨的主因,那是因为在二元经济环境下,过冷部门的资金大量转入过热部门所导致的,根本不是流动性过剩。 www.6park.com

  第三个管道,我称之为海尔现象,海尔筹集150万资金自己去干房地产,很多媒体说那是海尔战略重新出发,我说不对,那是海尔在过冷部门的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就从过冷的制造业部门抽出大量资金,打入过热部门,干开发商了!这种现象也使得资金从过冷获得部门转移到过热的部门。 www.6park.com

  这三个管道无疑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过热的部门,使得过冷部门更冷,制造业逐渐萧条,而过热部门更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四年的宏调会失败。 www.6park.com

  二元经济和股价的关系-----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二元经济的理念来解释股价的走势。2006年股价上升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第二个原因使得资金逆流转到股票市场,而造成股价大涨,根本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好了。.6park.com

2007 年5月30日政府调升印花税的举措使得股价大跌,但是从五月底到11月的股价大涨却是由大盘股所拉动。当时的大盘股都是那些股票呢?就是地产,钢铁,水 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行,当然还有证券公司。请各位读者回忆一下,这些部门是不是就是我前面讲的二元经济中过热的部门呢?换 句话说,当时股市所谓的二八或三七现象拉动了股指,其中的二或者三就是二元经济中过热的部门。到了11月我已经开始呼吁股民注意股市可能的向下波动,听了 我的话的股民都逃过了一劫。 www.6park.com

我当时为什么不看好股市呢? www.6park.com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盘股涨幅太快,一定会回调,而其他股票都是过冷部门的股票,没有涨的可能,因此二元经济中的过热部门股票一定会回调,而过冷部门的股票没有理由涨,其结果就是大盘一直跌到今天。 www.6park.com

  二元经济和金融超限战引发的通货膨胀 www.6park.com

   二元经济引发通货膨胀------------读者一定很好奇,这种恶化二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控制通货膨胀吗?当前的治理思路就是简单认为我们当 前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流动性过剩了,所以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涨价,换言之,宏调的目的就是靠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收回一定量的流动性,就可以克制通货膨胀 了!是吗?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太幸运了!我最近和媒体朋友吃饭,媒体记者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郎教授你瘦了。我说对的,他说为什么。我说猪肉贵 了,我就趁机减肥。 www.6park.com

  你们认为猪肉价格上涨, 粮油的价格上涨,是因为你手上的钱太多吗?!如果真懂经济学的话,就不用讲经济学的理论,用一个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讲出来就对了。猪肉价格上涨了,是因为 钱太多了吗,各位读者想想,如果你钱多了,你会去抢购猪肉吗?!甚至有人认为大米价格上涨也是流动性过剩,难道读者有钱的话要吃五碗饭吗?!你用膝盖去想 想,你就会知道流动性过剩是胡说八道。读者哪有可能因为手上有钱可能就多吃大米呢?!也不可能多买猪肉啊!我们食品价格上涨多少,按照官方的公布22%, 猪肉76%,实际上比这个高。食品价格上涨这么快,你可以找任何理由,千万不要讲是因为大家手上钱太多,根本不可能,有钱的人不会去多吃几碗饭,但他可能 去买奢侈品,买LV包包有可能,食品价格这么高而且远超过其它货品就充分证明流动性过剩是错的。那为什么涨这么多呢?!就要从二元经济开始讲了。.6park.com

   在二元经济里面,过热部门是膨胀的部门,所以价格就上升了,这可以理解。那么,你认为,过冷的部门的价格会下跌吗?不会。过冷的部门价格也会上升,无论 是过冷过热部门的价格都是涨的。例如猪肉就是过冷部门的产物。猪肉价格怎么上涨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二元经济现象。养猪肉的民营企业家跟其它行业企业家 是一样的,他们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也是急速恶化。什么原因呢?就是进口饲料价格大涨,还有猪瘟。按照我的二元经济理论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就不养猪了,而 把应该投资买小猪的钱不买了,而去炒楼炒股了。所以今天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就是农村养猪户从过去的猪肉供应者,变成了今天的猪肉消费者,就这么简单。也就 是说,当把你猪宰了以后,你发现后继无猪。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养猪,而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如果农民不小心把猪养死了,政府还会补贴五百元的丧葬费,但是为 什么大家还是不养呢?因为这些补贴弥补不来营商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 www.6park.com

  金融超限战(超过传统战争限制的新战争)引发通货膨胀 www.6park.com

-- ---------最近石油期货价格涨到130多美元一桶,大米价格飞涨,按照经济学理论似乎很难解释!很多经济学家是只认死道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 给读者一个数据大家就懂了,每日石油供需基本维持在8700多万桶,而且有时候市小幅度的供过于求。此外,2008/2009年度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量大约 是21.6亿吨,而需求量接近21.5亿吨,年底库存接近3.4亿吨,这是小幅度的供过于求,两个市场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供不应求现象。那么为什么石油价格 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呢?显然不是供求的问题所造成。原因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战时代-------产品定价权不再由供需决定,而是由国际金融 炒家所决定,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超限战争的年代。 www.6park.com

   为什么金融炒家进入大宗物资的期货市场呢?请读者想一想,炒期货的成败,有一个必备的原则,那就是经济基本面一定要配合你的炒作方向,比如我今天赌这个 股票会涨,你就要肯定未来一定有人会买这个股票,比如说你认为大米会涨,你就一定要确认一定有一个国家去大买大米。你一定要掌控基本面才能炒期货,否则容 易失败。 www.6park.com

  我们来看看国际金融炒家是怎么想问 题的。他们一下子就看到了中国,各位读者知道中国的影响有多大吗?我们石油价格才涨了13%左右,全世界期货市场的石油价格当天一下子大跌,因为中国人买 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上涨,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就以国际金融炒家的立场来看问题,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大涨,这不就是基本面吗?因此在中国人买 什么东西之前先买,比如从一百块炒到三百块,再卖给中国人,国际炒家就赚两百块。生产者没赚到好处,我们大亏,这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的阴谋。 www.6park.com

   金融超限战的原则就是取得定价权----------国际金融炒家为了取得产品定价权就开始选品种,首先他挑到了大米。为什么是大米?而不选小麦,这就 是水平呀!因为喜欢吃大米的国家相对吃小麦国家而言,一般而言都是比较贫穷的。这些贫穷国家的老百姓吃大米,如果买不到大米怎么办?就饿死了,但是不是简 单的饿死就算了,这会造成政局的动荡!所以,把大米价格一炒高以后,这些吃大米国家的政府立刻面临倒台的危机,因为买不起大米。而且大米价格一上升,稻米 出口国就配合国际炒家,像越南一样,不让大米出口,为什么呢?首先保证本国人民不被饿死,因为一饿死政府就倒台,亚洲这些产稻米的国家不让稻米出口了,读 者想一想如果不让稻米出口是什么结果呀? www.6park.com

价格更 涨。那些穷国,比如说菲律宾就更买不起大米了。国际炒家就这么厉害,大米价格一炒高,各国政府为了保全政权的稳定就不出口大米,越不出口,价格越高,穷的 国家更买不到大米。其必然结果就是这些大米进口国一定会有人饿死,一旦走到这么一天,这些穷国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到处借 钱,他们什么都顾不上,而只能去国际市场上用高价格买大米,以防止自己本国的老百姓饿死。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个逻辑,怕老百姓饿死,连带的使政府倒台, 在所有国家都不出口稻米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国际炒家最高定价,只要有一个政府去买,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格。 www.6park.com

就 像炒股一样,如果有人在13块交易,市场价格就是13块,12块交易,市场价就是12块。因此,这些穷国家的政府在求爷爷,告奶奶,砸锅卖铁的情况下,筹 出这么一点点钱在国际市场上只要一买稻米,这个最高的天价就是稻米的市场价。在这个时刻读者知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是稻米的定价权由过去的供需双方 决定,改成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定价,也就是国际金融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 www.6park.com

   由于是国际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所以供需不重要,世界大米供过于求,石油供过于求,价格却不跌反涨,因为2008年的大宗物资价格是由国际金融炒家决 定的,他们说几块金钱就是几块钱。他们找代理人来放话,例如在中国游走的罗杰斯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例如他曾经说过粮食价格上涨将会饿死人,这不就是国际 炒家透过饿死人来达到控制定价权的目的,而透过这些代理人发话吗。 www.6park.com

   这种国际通货膨胀怎么影响我国的物价呢?我以东北大豆为例。中国东北黄金大豆原来是中国最好的,现在美国的大豆进来了,美国大豆比中国的大豆好,因为出 油量高达23%,而且价格比我们东北大豆便宜12%。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美国大豆便宜了,所以大豆油也便宜了,因此拉低了其他品种食用油的价格。但从此以 后我们的大豆失去了定价权,而由国际炒家取得了定价权。最近国际粮价大涨,所以逼得我们食用油价格不得不上涨,造成进口通货膨胀!举例而言,我国今年全年 农产品供应量10,000亿斤,而需求高达10,350亿斤,其中供不应求的350亿斤要靠进口,各位读者猜一下是什么?对了,基本是大豆。 www.6park.com

   我讲出来读者觉得很简单,都听懂了。如果我不讲,读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国际炒家的厉害,我把他的逻辑分析给读者讲的清清楚楚。比如说罗杰斯在半 年前呼吁大家要买农产品衍生产品,为什么?完全因这个阴谋铺路,他讲什么,什么就要涨。这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的厉害。读者读到这里一定觉得很悲哀,你们肯定 会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联合其他国家,我们要彻底打败国际金融炒家。读者们是不是要问这个问题,想不想要要打败国际金融炒家啊?我们意气风发地联合 几个国家一起来围剿国际金融炒家好不好? www.6park.com

  但 是读者应该知道会有什么结果,那就是我们可能一起被打败,因为国际金融炒家很少失败,而且今天的战争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金融超限战”。而要在这一场战斗 中取胜,只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你必须有最充沛的国际资本;第二必须有世界顶级金融操作高手。我把这两个前提丢给各位读者,你觉得我们具备吗?是的,我们 只具备第一项充沛的国际资本,第二项具备吗?很遗憾的,中国13亿人口,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不具备。因为我只知道理论,我没有亲自操刀过。 com

更可悲的是我们连试试的机会几乎都没有,因为一试就失败!

90年代日本经济崩溃谁造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谁造成的?2008年越南经济危机谁造成的?-- ---- w.com

都 是国际炒家。很无奈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就是,国际炒家可以动用几千亿资金轻轻松松打败了各国政府。我想举个让我们痛心的例子,2007年底,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宣布次债危机该行遭到巨大损失,但是他们透过我国建行的上市赚取了1300亿元,也就是每一位读者都付了100元给美国银行。他们为什么 能赚这么多钱呢?因为国际金融炒家取得了建行上市的“定价权”,从而压低定价图利自己。对比而言,我国主权基金购买了黑石基金遭到了巨大损失。以美国银行 和我国主权基金的水平相比,证实了我国确实缺乏世界顶级金融操作高手。 www.6park.com

  总的来说,今天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二元经济环境和国际进口通货膨胀两个扭曲的力量勾结在一起,我请问一下,这是流动性过剩吗?!只要读懂了我这篇文章,读者就完全理解了为什么食用油、大米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那就是二元经济配合上进口通货膨胀造成的。 www.6park.com

  那么怎么办呢?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了吗? www.6park.com

我 想给读者讲一个小故事。韩国总统李明博要进口美国牛肉,读者知道不知道韩国民众为什么这么激动要冲击韩国政府呢?!读者以为韩国人只是好斗吗?我告诉各位 读者,韩国人比我们聪明的多得多,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学来太多经验那就是韩国一旦成功了进口美国牛肉以后,美国牛肉特别的便宜,他将席卷全韩国牛肉户,把 全韩国养牛户淘汰,到最后,韩国牛肉价格将被国际金融炒家掌控!所以我个人认为,韩国老百姓反对政府进口牛肉是有原因,因为只有自己生产,才不会被别人所 控制,就这么简单! www.6park.com

  我们今天大米价格为什么 这么低,而国际价格是我们国内价格的四倍,因为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石油价格为什么还可以扛一下,因为我们自己产油。但我们扛不久,因为造成大量的浪费,很 多人因为石油便宜就胡乱开车,甚至香港的货车统统到深圳加油,这就是一个负担。我今天通过这么长的文章,把大家过去认为流动性过剩的理念彻底的打掉,流动 性过剩确实是存在的,但不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发现楼价上涨、股价上涨也是因为二元经济造成的,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家不 干了,去炒楼炒股造成的,通货膨胀也是二元经济环境所造成的,过热部门的有膨胀,过冷部门生产不足也有膨胀,以大豆油为例,不但有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还 有进口通货膨胀的问题。这就是今天所处的投资营商环境。 www.6park.com

  产业链阴谋与两只秃鹰的金融超限战 www.6park.com

  前面谈到二元经济下我国制造业逐渐萧条的现实情况,我想请读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换种方式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咱们玩什么游戏呢,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外国人,你会怎么对付中国?假设我所讲的这一切外国人都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www.6park.com

   事实上,今天的天空翱翔着两只秃鹰。这两只秃鹰看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慢慢流血而死的尸体,即将飞扑下来,把我们的尸骨啃得精光。它们在天空边翱翔,边飞 边流口水。大家想一想,这两只秃鹰是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有多少人以为青岛啤酒还是国有企业。在2008年的年中,它还是国企,青岛国资局控股百分 之三十。请各位上网查一下,第二大股东是谁,它是美国安海斯布希,占百分之二十七。它只要多买百分之四的H股,就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一的控股权,突然之 间,青岛啤酒就会变为外资企业。安海斯-布希公司当初是怎么进入青啤的?青岛啤酒在2001年的时候由于前任的首席执行官政策执行不当的结果,使得公司业 绩大幅下滑经营面临极大困难,负债率高达89%,在这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青岛啤酒发行了14亿元的可换股债券,卖给了安海斯-布希公司,安海斯-布希公 司将可换股债券转换成27%的股份,基本上而言,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趁人之危进入了青啤。 www.6park.com

  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头上翱翔的第一只秃鹰,他叫做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对中国企业的掠夺,其可怕程度大家必须要清醒知道,而对这一点,我预警大家应该及早的注意情况的发展。 www.6park.com

   那么二只秃鹰是谁?讲讲徐工,徐工是重工业领域,美国的凯雷基金想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提出坚决反对,我的反对理由非常坚决,那就是国有 企业的好坏,不能以净资产做评估标准,一个企业的价值,不取决于净资产,而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永续经营能力,因此我反对徐工出让给凯雷。而且更值得我们关切 的是假设徐工以100块的价格被卖掉,凯雷基金将可能会以十倍的价格,将它分拆转卖掉,到时候他就会赚大头。或者凯雷将徐工整合进入整条产业链而获取整合 的巨大收益。凯雷基金是谁,凯雷基金就是天上翱翔的第二只秃鹰,它叫做金融资本。最近凯雷基金再次说服了徐工,而正式的控股了徐工,我为之叹息。我相信凯 雷给的条件非常优惠,因为无可置疑的,凯雷将从这次收购中获取巨大利益. www.6park.com

   欧美国家通过头上两只秃鹰,进入中国,看着我们的企业逐渐流血而死的尸体,伺机飞扑下来,啃食我们的尸体。很多人可能就会有个疑问:我们企业家这么努力 的工作都不能赚钱,老外凭什么能赚钱?我坦白地告诉大家,你们这句话问错了!我们不赚钱,老外也不一定能赚钱,但是我想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这一块钱制造 业赚不赚钱不重要,你这一块钱的制造业最多赔多少钱,最多赔一块钱吧,但是整条产业链创造出十美金价值,因此制造业赔多少钱都无所谓,因为可以从6+1 的6把1的亏损全部赚回来。因此对于两只秃鹰而言,它们并不是看制造业能不能创造利润,而是看能不能把制造业融入到产业链当中,这就是头上的两只秃鹰的产 业链战略,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www.6park.com

我们还在搞招商 引资,欢迎他们进来洗劫我们的企业。当头上的两只秃鹰把我们的制造业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当中之后,读者们相不相信,这些制造业虽然变成了两只秃鹰的产业,但 是秃鹰仍然会把制造业继续放在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继续浪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动,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分工”。目前外资对我 国企业的收购就像井喷一样,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55.48%,外资企业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87%。 www.6park.com

  法治化游戏规则的缺乏助长金融战 www.6park.com

   在这种格局之下,有一种话题也是各位读者想问我的话题:郎教授,工厂都在中国,难道你反对我们中国国际化吗?难道你反对外资进入中国吗?我当然不会反 对,我是最赞成国际化的,但是我想提醒读者,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极左思维给我们国人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目前内地专家学者的极右思维依然给中国带来的极大灾 难。我们不要极左,也不要极右,我们需要中间路线,而达到中间路线的法则,就是透过精英政府以严刑峻法建立一套法治化游戏规则来规范政府,企业和老百姓。 当然很多人对政府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提出质疑,我只能说我期望我们政府能做到。 www.6park.com

   资本主义的本质从来都是掠夺,从来没有改变过,从150年前大清王朝到今天都没有改变过,只是150年前它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而今天却 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其掠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是读者们都会提问,产业基金也好,金融资本也好,难道我们不让他们进来吗? www.6park.com

   我们当然是有条件的欢迎他进来!不过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举个农民种地的例子来做解释,大家可以想象农民如何做灌溉呢。灌溉其实很简单,你把这个水闸打 开之前必须得先挖沟渠,沟渠挖好之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水顺着沟渠流到需要水的农田。可是如果你忘了挖沟渠怎么办呢?水闸一开,洪水不就漫流大地把良田都淹 了吗! www.6park.com

  哦,农民同志都知道的事我们会不知道吗?什么是洪水泛滥?那就是大欺小强欺弱,我们今天的国际化包括头上的两只秃鹰,就是打开水闸之后,忘了挖沟渠了,洪水漫流大地,把我们内资企业的良田美地都淹没了。这就是我所反对的国际化! www.6park.com

   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沟渠?我们绝对欢迎国际化,我们绝对欢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大举进入中国但是也要挖沟渠,大家知道什么是沟渠吗?那就是你一定要指 定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是要控制这个国家的所有个体包括政府包括国有企业包括百姓。如果缺乏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而盲目的引 进外资,你陡然放两只秃鹰在天空翱翔,这两只秃鹰将会像洪水一样席卷大地,把良田都淹没,因此未来的格局一定是大欺小,强欺弱。 wpark.com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这种无沟渠的环境下,他们对我们企业的掠夺简直让我们国内工厂欲哭无泪。两者相比,产业资本更可怕,他们一旦看上了我们的企业,简 直可以说我们不卖都不行。举例而言,德国施奈德想要收购正泰,而正泰不想卖,结果施奈德到处控告正泰抄袭仿冒,到处打官司,我相信把正泰搞烦了,他说不定 就卖了。为什么这些产业资本这么嚣张呢?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没有挖过沟渠的中国,因此可以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大欺小强欺弱。 wrk.com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危机 www.6park.com

   表面上,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享受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的生 活必需品。可以说,“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比如说根据研究,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中国只不过是国 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事实上,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做实际制造那部分如果赚到一块钱(10%)的话,那么对于外商,做这种产品设计与研发 以及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能赚到九块钱(90%)。换句话说,我们就是用这不到10%的价值,积累了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 我们同时为国外贡献了18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全国80年的工资总额! www.6park.com

  那么什么叫做国际产业链分工呢? www.6park.com

我 们不妨以玩具业为例来看,一个芭比娃娃的前期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等均在美国完成,中国工厂只不过进行“来料加工”或 “来样加工”,而后期的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也是由外商来做。换言之,就是在国际产业链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块钱,我们称之为“硬一元”,而做这种采购、 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的产业链叫做“软九元”。国际产业链分工背后是怎么回事呢?本质是通过“软九元”将劳动密集型的同时也是最不赚钱的部分 外包给中国工厂,外商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实际上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其自己制造还便宜。“硬一元”不是不赚钱,但问题是 “硬一元”里最核心的产品设计能力外商从来不会与中国合资企业分享;与此相反,外商或者透过立体营销,全面挤压中国品牌,如果强攻不下,就透过合资、合 作、收购等方式,悄悄地消灭中国的这些具备一定“硬一元”核心能力的企业和品牌。而我们地方政府非但完全不晓得这一点,反而不分好坏欢迎一切外商投资。 www.6park.com

   以玩具业为例,一个芭比娃娃我们的出厂价一块美金,在美国的沃尔玛零售价格是9.99元美金,那一块美金,原料占了0.65%,生产价0.35%,那么 你晓不晓得我们能赚多少钱?几美分了不起了吧!我们不停地剥削我们的劳动者,浪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却用这么贱的一块钱的价格卖到美国去,而外 商最后以9.99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席卷了所有的利润。而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下,中国代工厂事实上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代工厂既不具备 “硬一元”的核心能力,也不懂得掌控“软九元”。这样外商就有机会可以有意识地操控中国代工厂,挑起中国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这样让中国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 积累,进而无力进行核心能力的积累和开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中国企业永无出头之日! www.6park.com

   换句话说,外商透过掌控全球产业链,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进而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挑起价格战呢?举例而言,还说玩具业,美国 前三大进口商透过历史上不断的并购如今基本上垄断了市场的全部订单。假设说其中最大的美泰手中有一亿张单,那么美泰怎么主导价格战呢?第一年美泰给A厂五 千万订单,给B三千万,给C两千万,给大家很好的利润,鼓励大家好好干,来年会加订单。到第二年,美泰给B四千万订单,给C三千万,只留给A三千万;这时 候A肯定不敢有什么怨言,而且甚至会表示愿意压低报价,要不然还有两千万产能吃不饱呀!为什么A愿意报低价?因为代工业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扩产容易,但 扩产都是一次性固定投入,扩产之后的维护成本会逼着代工厂不敢减产,因为签单的时候外商只给一个边际的毛利率,根本不考虑你有多高的固定成本。而实际上, 真正的好戏还要等到第三年,按照我们代工厂的惯性思维,B会扩产到四千万产能,C扩产到三千万,而A因为我前面指出的代工业的固有问题,还会维持五千万的 产能。现在美泰可以跟三家摊牌:现在你们现在的产能总共一亿两千万,而我手中只有一亿的订单,我只需要你们中任意两家就足够了,有一家今年很可能要出局。 然后引入网上同时报价的办法(这正是现在的做法),让三家在短时间内同时独立报价。结果一目了然,很有可能B和C开出的价格仅有成本价,而A甚至报出一个 低于另外两家成本的价格,因为不开工就只能亏钱,而开工还能少亏一点。而且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中国代工厂只能忍气吞声,任打任骂。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美泰将责任推向中国代工厂时,中国老板只有自杀以明志了。 www.6park.com

   更为可悲的是,在中国最擅长的制造环节,也就是产业链定位错误的环节,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宏观调控的压力,汇率的上升,劳动合同法的不适当推出以 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频繁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印度、越南等更低成本国家的替代竞争压力。这些问题正逐步演变成中国制造日见微薄的利润 率,揭示出隐藏在中国制造产品畅销背后的实质上的全面崩盘现象。目前广东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几乎达到30%,而江浙两省停工和半停工 的企业也达到20%。这种现象是暂时的经济周期性问题吗?如果不是的话,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到了年底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可能达到了50%?这会释放出超 过几千万人的失业人口,再加上依靠他们生活的大约上亿人的亲属,也就是说有接近上亿人口的生活问题立刻显现出来。这些后续性的危机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www.6park.com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产业链高效整合 www.6park.com

   面对重重危机,中国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我想透过一个简单例子------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西班牙的飒拉(Zara),系统地解答这一问题。飒拉的成 功简单的讲就在于整条产业链6+1的高效整合。而我国服装制造业有没有6+1的部门呢?基本上都有,但大多数分属于不同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缺乏“高效” 的整合。什么叫做高效整合,简单的讲,我国服装业者走完整条6+1的流程需要180天,而飒拉走完整个流程只需要12天,也就是他们整条产业链的整合速度 是我国服装业者的15倍。 www.6park.com

  这种高效整合的意 义重大,因为这是节省成本最有效管道,举例而言,一件衣服库存12天的成本比库存180天的成本起码节省了90%以上的成本。而飒拉 85%的生产都在欧洲,当然,由于飒拉大部分的销售都在欧洲,因此在欧洲生产可以提高速度。但是读者可能会问我,他们在欧洲生产劳动成本不是很高吗?如果 读者还记得我前面谈的TCL和明基想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国外品牌走出去的失败战略吗?由于劳动成本只占了整条产业链的2.5%,而这正是飒拉选择在欧洲 生产的原因,因为劳动成本在整条产业链中不重要。而真正能节省成本的方式就在于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这是我所提出现代意义的成本控制新思维。 www.6park.com

   飒拉怎么做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呢?我想简单谈一谈6+1的几个环节,包括仓储运输,终端零售和产品设计。首先谈谈仓储运输。飒拉为了加快运输的速度,他们 在物流基地挖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高压空气运输,速度奇快无比。此外,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他们用飞机而不是轮船从西班牙将成品运送到上海或香港,虽 然飞机运费很高,但是高效整合更重要,成本会更低。 www.6park.com

  再谈一下终端零售。飒拉有意的减少需求量最大的中号衣服,故意弄成供不应求。因为他们发现当妇女同胞想买中号衣服而买不到的时候,他们心中那种极度的挫败感让他们下礼拜又来了。这样不但加快了周转率,同时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www.6park.com

   此外,飒拉的产品设计的思维也是一绝。他们首先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思维,而代之以“市场的快速反应”。我对这点特别推崇,因为要想到放弃大家都认同的自主 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最创新的思维。那么他们怎么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呢?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妇女同胞总认为衣橱里少了一件衣服,肯定是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 要什么类型的衣服,如果她们知道的话,他们就会去买了,因此衣橱就不会缺少一件衣服了。如果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衣服,企业搞自主创新的产品能 讨好这些消费者吗?显然不行。 www.6park.com

因此,什么才是最好的策略呢? www.6park.com

那 就是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怎么做呢?首先想一想,能卖掉的衣服肯定是消费者喜欢的衣服,假设100件衣服前天卖了12件,昨天卖了6件,今天卖了7件,他 们就根据这三天卖掉衣服的共性设计衣服,根据趋势变化稍作修改,而不要创新。这样不但大幅缩减了产品设计的速度,而且可以在市场需求还没变化之前迅速推回 市场抓住市场脉动。他们几天可以推回市场呢?12天,这么短的时间当然可以抓住市场脉动。但是12天的速度就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结果,如果我们的速度是 180天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当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www.6park.com

  我想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飒 拉透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大幅压缩成本,而同时透过高效整合作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因此他们的衣服总是最新潮,最受市场喜爱,虽然品质不一定很好,但是这年头 谁还穿一辈子同样的衣服呢?因此品质没那么重要了。飒拉的产业链高效整合思维应该对我们的企业非常有启发,因为这才是我们企业的未来战略出路。 wwwrk.com

  政府产业政策的思维转换 www.6park.com

   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的新时代,因此政府推动的产业政策就格外的重要。过去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例如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丢了,技术也 没换来。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呼吁企业搞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我认为这又是一个误区。所谓的产业升级,不应该仍然在6+1的1上面搞升级,而应该从1升级到 6的环节。此外,以飒拉为例,品牌的建立是产业链高效整合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成功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倒果为因。政策的转变必然牵扯到思维转变的先 行,我期望政府,企业,都能发挥思维的创新,进一步的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才能真正地走出低谷。
  
结语
www.6park.com

  最后,我很痛心地告诉读者,2007年我写的“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文章刚刚发表的时候,全国正洋溢着股市楼市的欢乐气氛,甚至有人认为我唱衰中国经济,而对于那些粉饰太平的专家学者反而给与了更多地关注。 www.6park.com

这 个时刻我想起了屈原所著“离骚”的一段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夫复何言啊。2008年年初南方人物周刊对我做了这个评论“如果郎咸平 是对的,其他人都错,那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非但是下错了药,还是个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毒药”。但是今天我对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胜利没有丝毫的喜悦,因 为我们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我的八大危机文章而改善了生活,反而陷入更艰难的生计。我这次发表的文章希望能够在八大危机的基础上,唤醒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共 识,共同为着中国的未来,走一条正确的路。最后,我想沉重的提醒这个社会,专家学者粉饰太平的言论虽然能够取悦政府,但今年却让政府和全社会付出沉重的代 价。 www.6park.com

-------------本文最后由金呛鱼编辑于2008年7月24日-------------

历史的忠告-日本的繁荣与崩溃


送交者: 兵部尚书 [知县★] 于 July 25, 2008 19:57:24 已读 256次

20年前,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我曾经在那里 生活、学习和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对泡沫经济的“繁荣”和“崩溃”有过一些亲身体验。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收集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并试图不断深 化我对泡沫经济的理解。最近一个时期,我关注的重点是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在日本都发生了什么。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值得中国关注:首先,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 之后经历了10年之久的经济停滞,并且还爆发了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政府抓住时机,针对金融市场做了三件事情:

①加强中央银 行的独立性;

②实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金融监管职能从大藏省分离出来;

③推进金融机构重组,发展金融控股集团。

  其次,虽然泡沫经济破灭 之后日本经济停滞了10年之久,而且还爆发了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日本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日本已有一个金融 安全网,虽然不够健全,未能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是毕竟已经有了,因此经过迅速的改革和调整,很快发挥了作用,日本的金融市场也得以很快稳定下来。否 则,危机肯定会更加严重。二是日本有一个很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网非常健全,所以日本经济停滞了那么长的时间,很多人失业,但却没有出现大的社会 动乱。我们在研究日本的这一案例时,不仅要吸取它的惨痛教训,也要关注它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6park.com

  【泡沫经济形成背景】
  1970年代,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和“尼克松冲击”之后,从“高速增长”转入了“稳定增长”阶段。这时期,日本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外向化”趋势,也就是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

  其具体表现如下:

  ■出口快速增长:
  1970年代后半期,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尽管出口增长率在1975年及日元快速升值的1978年曾经出现过短时下滑,但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至198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桥本寿朗等,1998)。

  ■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1965~1973年,出口对整个日本GNP增长的拉动作用率为12%,而到了1974年~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作用率上升至34.5%(吴学文,1994)。

  ■出口占总需求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65~1974年间,出口占总需求的年平均比重为10.6%;1975~1984年间上升至13.0%,1985年又上升至14.6%(吴学文,1994)。

  ■贸易盈余不断扩大: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经济景气常因外汇短缺而不得不进行紧缩。但是到了1980年代前半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逆转。
  *1982年、1983年、1984年,日本的经常收支盈余分别为68.5亿美元、208.0亿美元和 350亿美元;
  *贸易盈余分别为69.0亿美元、205.3亿美元和 336.1亿美元。
  而且,日本的贸易盈余绝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同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分别为121.5亿美元、181.8亿美元和 330.8亿美元(张舒英,2005)。

  ■“广场协议”问世:
   1980年代,日本的出口快速增长,并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出口占总需求比重不断上升,贸易盈余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从高估变为低 估。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前西德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5国政府联合干预 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5国政府便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元对日元汇率在250日元上下波动,“广场协议”公布后不到3个月,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下跌幅度达到20%。此后,以美国财 政部长贝克为首的政府高官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Bergsten,时任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不断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 当时的美元汇率仍然偏高,还有下调空间。于是,美元对日元汇率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达到152日元,1987年最低达到120日元。在不到3年的 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日元升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1985年9月“广场协议”以前为“抗拒升值阶段”;

第2阶段: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到1987年2月“卢浮宫协定”之间为“放任升值阶段”;

  第3阶段:1987年2月“卢浮宫协定”之后为“有干预升值阶段”。

  ■政策出现转折:
   值得提及的是,日本政府的政策是在第2阶段,即“放任升值”阶段开始出现转折。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的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 构“着眼于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俗称“前川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前川报告书”,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为落实这些建议,1986年 9月,由前川担任负责人的正式咨询机构“经济审议会”又提出了“新前川报告书”,将上述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在实践上,为应对因日元升值 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先是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后又追求财政平衡;受大藏省领导的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 策”。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1986年9月,日本政府制订了《综合经济对策》,投资规模为3兆6000亿日元;1987年5月,又制订《紧急经济对 策》,投资规模达6兆亿日元。

  在实行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方面,日本中央银行从1985年~1987年迅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调低利率。 1986年,日本央行曾分4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并在1987年2月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将利率降低到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 广义货币(M2+CDs)增长率在1987年也由8%增长到12%。1987年~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 10.8%,10.2%和 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

  【泡沫经济形成】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先来看地价。1987年~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日本地价指数在1984年 时仅为33.0,到了1990年该指数已达到了104.1,是 1984年的3倍多。土地资产额对国内生 产总值之比,在1986年时超过了1倍,1988年顶峰时期则达到1.4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再 来看股价。在19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一路上涨。请看日经225指数,1984年为11060.7;1989年达到最高峰时为 34967.5,大约为1984年的3倍。股价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88年时超过1,1989年顶峰时达到1.3倍。

  除此之外,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高尔夫会员证、工艺美术 收藏品等的价格,几乎两、三年就可升值2~3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表面美丽”现象。

   当时,日本经济的年实际GDP增长率在3.2%至6.3%之间,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并不算太高,比起日本高速增长时期还要低很多。但是,对于经历了两 次石油危机和“滞胀”困扰之后的日本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令人鼓舞了。当时的舆论,对于景气扩张存在着过度期待,新闻媒体上每个月都在历数着好景气已经到 了第几个月份,企盼着能够迎来“战后最长的景气阶段”。而此时,日本的物价水平(CPI)则始终保持在1%以下(1986年~1988年),直到1989 年才上升至2.8%。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之一,以致于在泡沫经济破灭多年以后,日本前中央银行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 请来华演讲时,曾经多次以日本的这一教训为例,提出“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价格,同时也要关注资产价格。 6park.com


  【泡沫经济成因】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多种观点。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八大因素值得关注:
  ■结构失衡因素。由于日本经济以出口为主导,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依赖于出口,导致日本经济内外失衡,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并且贸易顺差又主要来自于对美贸易。

  ■汇率政策因素。起初是长期实行固定汇率(1美元∶360日元)不动,日元被人为大幅度低估。然后又一下子彻底放开,任其升值,升值幅度过大。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日本当时曾将“扩大内需”的政策重心从结构调整转向总需求扩张,而结构调整属于中长期政策,总需求扩张则是短期政策,因此混淆了中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之间的关系。

  ■财政政策因素。有学者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出台的时间过于迟缓,而出台时已经是景气已经回复的1987年5月,因而反倒成为促成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一。

  ■货币政策因素。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以及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导致日本的金融政策过于宽松;又因本币升值、进口因素、以及大量资金流向资产市场等因素压低了国内一般商品价格,形成了“物价稳定幻觉”,从而导致日本中央银行未能根据资产价格膨胀状况来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因素。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金融活动日趋活跃,但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制并不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也不 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日本误将放松管制与放松监管加以混淆,因而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放松了金融监管。

   ■贷款流向因素。银行贷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流向了房地产领域。1985年至1989年,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年增长率达到20%,占总贷款的 比重从1984年的7.6%上升到1989年的12.1%。其结果,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房地产所需融资中有3/4为银行贷款。

  ■预期 因素。在形势判断上出现了“形势大好”这样“一边倒”的舆论氛围,各种神话流行,不断宣传“因为日本企业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团队精神,所以日本的股价只 会涨不会跌”,“因为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因此经济越发展,日本的地价只会涨不会跌”等等神话。再加上当时,日本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并且成 为世界上第一大债权国。全球银行总资产前几位均为日本的大银行。于是乎,从“出口大国”到“资产大国”“、债权大国”,再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 “军事大国”,日本人的自信心迅速增强,预期也越来越升温。个人和企业纷纷到国外购买房地产,年轻人也只知道到外地滑雪和出国旅游,脏活儿、累活儿没人愿 意干。

  这种现象当时便引起日本著名金融专家小林实等有识之士的担忧。小林实先生曾经私下对我说,像美国那样资源丰富的大国,可以玩儿一代人, 等经济下去了,下一代人再努力工作赶上来;但是像日本这样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经济一旦下去了,就很难恢复过来。后来日本经济的表现果然证实了小林实先生 并非杞人忧天。

  此外,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在日本还出现过“美国阴谋论”的说法,将日本在泡沫经济中的“战败”统统归因于美国,说是日本的金融机构跌入了美国事先预设的“陷阱”。 wwpark.com


  【金融安全网功不可没】
  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整个1990年代,日本经济都陷入了长期停滞,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而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10年期间,日本在经济制度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青木昌彦)。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股价一路下跌,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最高峰的34967.5,下降到2004年的11000左右,几乎回到了“广场协议”前一年1984年的水平。

   日本的地价指数在1990年最高峰时为104.1,但到2004年地价指数下降到了30左右,回落到了“广场协议”两年前1983年的水平。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1990年代后期,日本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长期经济停滞之后,还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最初是“住宅专业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因不 良资产累积过多而发生倒闭,后来很快波及到大中型金融机构,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在1992年~2003年10年间倒闭的银行总数达180家。泡沫经济 破灭后,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也大量增加。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持续的经济不景气导致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双双下跌,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恶 化,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其次,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物的不动产(房地产)价格下跌,使得原来的正常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再次,在大银行中,很多资产都是以有价 证券形式保存着,因此,证券价格下跌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也随之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政府抓住时机,以“金融大爆炸”的方式快速推进了多项金融改革,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
  有资料显示,1980年代后半期,大藏省曾经为实现汇率目标而强迫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伊藤隆敏等,1997年)。因为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当时日本的中央银行是在大藏省的领导之下,没有独立性。当政府面对“外压”要求中央银行升值时,日本央行只能服从。

  ■将金融监管职能从大藏省分离出来。过去大藏省不光是一般的财政部,同时还负责金融监管。所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藏省倍受批评。金融监管职能逐步从大藏省独立出来,几经周折之后,成为了现在的金融厅。

   ■推进金融机构重组,发展金融控股集团。为了应对综合经营的趋势,日本在金融危机之后加快推进了金融机构的重组,组建了若干大的金融控股公司。此外,还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停滞并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日本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乱,其主要原因是其事前已经建有一个不太完善 的金融安全网和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安全网。

   文/魏加宁
  启示 1:大国崛起≠泡沫经济
  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阶段也是最容易发生泡沫经济的时期;泡沫破灭之后,便是经济衰退、通货紧缩。例如,美国在1920年代曾经出现过股市泡沫与1929年“大危机”;而日本发生“平成泡沫经济”时,也正是其急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走向军事大国的时候。

  为避免泡沫经济给金融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在“大国崛起”阶段,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高度重视防范泡沫经济。

  启示 2:扩大内需≠扩大总需求
  日本在应对日元升值、扩大国内需求时,将作为中长期政策的结构调整与作为短期政
  策的总需求扩张加以混淆,误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结构调整转移到扩大总需求方面。为此,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相配套的“双松政策”,从而为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资金基础。

  启示 3:放松管制≠放松监管
  日本在推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误将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监管。结果,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金融监管也全面放松。

   相比之下,美国在197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时,政府对管制放松领域的监管和处罚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担任监管的官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 加。尤其是在规制放松最为突出的领域,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货币监理署的工作人员总数,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几乎翻了一番,分别达到3700人和 2500人。与此相对照的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大藏省银行局的职员只有131人,而真正有经验的不过15人(魏加宁,1996)。

  启示 4:金融稳定≠金融机构稳定
  日本著名学者吉野直行认为,应当尽早引入淘汰机制,淘汰经营不善的银行。
   但是,在淘汰劣质银行的时 候,如果有金融安全网,就可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日本由于当时的金融安全网不够健全,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 陷,最终还是酿成了金融危机。但由于很快对存款保险制度等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得金融危机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

  启示 5:泡沫经济≠共同富裕
   日本社会学家认为,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泡沫经济引起的资产分配出现极端不平等化(橘木俊诏,1999)。因为在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手中拥有股票 和房地产的人,其财富积累迅速增加,因而越来越富有;相反,低收入阶层和无产者则由于没有钱购买股票和房地产,与富人之间的财富差距越拉越拉大。而且,如 果低收入阶层的人用其养命钱去购置股票的话,那么股价下跌的风险将使其直接面临生存危机。

尽管泡沫经济将日本人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但从总体上来说,日本的收入差距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小的。又由于日本的社会安全网比较健全,所以日本在长期经济停滞、失业人员增多、甚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乱。 www.6park.com

Thursday, July 17, 2008

英语学习方法经验: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 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 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 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 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 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 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 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 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 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 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 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 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 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 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 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 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 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 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 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 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 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 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 学与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 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 《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 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 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 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 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 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 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2010年油价泡沫才会破裂


2008年07月09日 赢周刊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近日,国际油价在剧烈波动。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 原油即期合约(WTI)5月底涨到每桶135美元,但之后一周迅速跌回每桶126美元。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对期权的需求,特别是执行价与WTI现价差距 较大的期权。看涨阵营认为价格会被推高到每桶200美元。看跌的人则认为价格已经涨到峰顶,需求将减少,并带动价格下跌至每桶80美元。

我认为,油价还会继续上涨;要等到中国和印度将成品油价格放开,原油涨价才会停止。这轮泡沫破裂需等美联储将利率提高到通胀率以上或接近通胀率,这很可能是在2010年年中。

2002 年以前,油价一直在每桶20美元附近波动。2003年,强劲的全球经济推动了油价上涨。起初,油价上涨的节奏与普通经济周期毫无差异,直到2004年下半 年,油价上涨速度明显快于往常。2007年上半年,美国楼市低迷加剧了原油需求减少的预期,原油泡沫处于破裂边缘。之后,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大幅降 息,刺激金融资本流向原油市场。我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夏季伊始的原油价格快速上涨是货币现象。

认为油价无泡沫的人最重要的 论据是原油存货没有增加。存货增加是泡沫发生时的常见现象,但并非必要条件。在科技股泡沫期间,许多公司会斥巨资提高计算机设备,这是一种存货;在美国楼 市泡沫期间,许多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但不常住,这也可以视作存货。但是,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和目前的原油泡沫却没有上述过度建设或大量空置的情况。在 这两次泡沫中,都有某种约束阻碍了供给对价格上涨作出反应。对这种供给受到约束的泡沫而言,其标志是收益率下降以及资产升值在总回报所占的比重提高。

通常情况下,价格上涨会增加供给、减少需求,于是存货成为泡沫持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的原油供需变化非比寻常。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超过8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中东地区的原油出口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高油价大幅提高了它的出口收入,而收 入增加又刺激了国内对原油的额外需求。推动需求的收入效应,大于压低需求的价格效应。这种不同寻常的需求变化,使得中东地区原油消费与原油价格呈正相关关 系。此外,原油出口国有能力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因为它们无需付出高额成本。高收入和低成本合在一起,对刺激需求有极大的正面作用。上述分 析同样适用于其他原油出口国。大约一半的原油需求可以用原油出口国的这种供需变化来解释。

在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价格管制或补贴是维持原油需求的重要因素。能源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生活成本中的比重都要高于发展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 很难在不引起政治麻烦的前提下,将上涨 的原油价格传递给消费者。倾向于补贴政策的政府总相信这种政策是暂时的,希望原油价格会回落。但事与愿违,由于油价持续上涨,取消补贴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使得这些政府不愿意停止补贴。无意中,它们在维持高油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它们又很害怕高油价。正如原油出口国的原油需求依赖于高价格,进口原油的 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弹性取决于政府补贴政策。此外,原油补贴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其实是对西方消费者的补贴,使得他们有能力应对 本土的高油价。

一份报纸卖250亿津元

津巴布韦物价飙升2200000% 印钞纸严重短缺无钱可印
2008年07月17日 09:17新京报 】 【打印

津巴布韦吸引世界眼球的不仅是由于选举造成的政治危机,还有其高不可攀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动荡。津中央银行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通胀率已达到2200000%,此外由于印钞纸供货商中断货源,津政府未来或将“无钱”可用。

津官员承认陷入通胀深渊

津巴布韦中央银行行长吉登·哥诺在16日对总统穆加贝的汇报中提到,“中央统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表明,现今的通货膨胀率 已达到2200000%。”据悉,这是津官方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公布通货膨胀率。2月份该国的通胀率达到165000%,如今通胀高达2200000%, 无疑成为当今世界通货膨胀最高的国家。

津中央统计办公室负责人莫法特·诺伊确认了哥诺所公布的通胀数据,但他同时强调由于统计数据有限,统计结果并不是很精确。诺伊还强调,尽管资料不完全,但统计结果毫无疑问反映了一个事实:津巴布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不断高企的通胀数据,津巴布韦政府却不能增发新币。由于德国印钞纸供应商最近实施禁运,致使津国内印钞纸严重短缺。

据悉,德国供应商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对津巴布韦实施禁运。津国有印钞公司一位高级官员表示,1000个印钞工作小组中已经有三分之二处于歇业状态,如果供应商继续禁运,津巴布韦现存的印钞纸将在两周内用光。

虽然货币供应减少,但货币还是不断贬值,一些商家也在悄悄的涨价。津官方报纸《先驱报》的价格已经从本月早些时候的20万津巴布韦元提高到现在的250亿津巴布韦元,一桶啤酒的价格也涨到了1000亿津巴布韦元。(张乐)

越南畸观:消费高于深沪地价贵过东京


DWNEWS.COM-- 20087174:49:58(京港台时间) --维新闻网

香港文汇报/曾几何时,越南还被誉为亚洲经济的明星,可今年以来,越南外贸赤字达到144亿美元,通胀水平高达25.2%股票暴跌60%,更一度停市3……越南会不会引发新一轮亚洲金融风暴,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chinesenewsnet.com)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越投资都位于前五名,台商在越南的投资更超过80亿美元。资料显示,2007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超过140亿美元,港越两地贸易额也超过20亿美元。而且,珠三角逾半港商都曾到越南考察,不少人有意转移到当地投资。他们对越南的命运,尤为关注。(chinesenewsnet.com)
 本报记者历时9天,专程到胡志明市、河内、海防、老街、芒街等地采访,为读者献上这一组系列报道──「越南困局」。(chinesenewsnet.com)
 今年3月,1美元还只能兑换15,930越盾。可629日,记者离开越南时,1美元在黑市上可以兑换到18,200越盾,而最高峰时,曾达到 20,060!越盾越南中国商会副会长、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越南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斌评价,越南汇率扑朔迷离,市民收入和消费明显不成正比。在河内和胡 志明市,地价已比东京更贵,消费亦高过深圳、上海,是典型的「畸形经济」。(

.co米价半年涨两成(chinesenewsnet.com)

 从深圳到胡志明市,有直达航班,记者身旁坐着LAZBOY公司的蒋礼,往返中越,在他已是轻车熟路。2006年蒋礼第一次到胡志明市,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每晚90美元,现在这家酒店已经涨到230美元,一般位于市区内的酒店,价格也亦高达6080美元。(chinesenewsnet.com)

 记者在当地采访了深航驻越南总经理刘佳和国航的销售经理唐钟真。他们介绍,从去年底到今年,越南的米价已经上涨20%,在越南新区富美兴一个50平方米 左右的普通白领公寓,每月租金由去年400美元,上涨到700多美元;一份一荤一素一汤的套餐,也从3万越盾涨到5万越盾。越南最大的连锁河粉店,原来的 店名叫「粉24」,份河粉售2.4万越盾,如今店名未换,可一份河粉的价格已涨至3.6万。(chinesenewsnet.com)

 钟真告诉记者,胡志明市当前住房、公寓价格高达3,0003,500美元/平方米,该公司在胡志明租的办公室大约151平方米,租金高达每月1.5 万美元。而胡志明市歌剧院附近的地价号称「全球最贵」,在这个地段,每平方米的拆迁价大约1.3万美元。(注:1港元2,158越盾;1元人民币兑 2,470越盾716日牌价)

Friday, July 11, 2008

Thoughts of Chairman Li

Tim W. Ferguson and Vivian Kwok Wai Yin 01.08.07

China is on the mind of Asia's top tycoon.No surprise there … but pharmaceutical? Li Ka-Shing's life and timespic


Li Ka-Shing is playing host on the top floor of his cheung kong Center tower in Hong Kong's Central. It is where he often mixes business and pleasure, though rarely with a pair of reporters, his guests this day. Next door to the chairman's dining room is a canopied swimming pool, complete with plastic dolphin, where his four grandchildren can frolic. Elsewhere in the suite is a treadmill, on which 78-year-old Li, who's already had a morning golf round, puts in a 15-minute walk after lunch each day.

On this afternoon in early December he is recalling his past and projecting out a bit--five years hence--for the business empire whose saga has seen him go from plastic-flower manufacturer to the richest resident of Asia. His visitors are especially keen to hear of Li's plans for mainland China.

On matters of the moment--such as his foundation's share purchase in Hong Kong telecom entity PCCW, which will effectuate the exit of his second son, Richard, from controlling ownership--he says little. That deal has been seen as a save after Beijing objected to PCCW's otherwise falling into foreign hands. "Don't believe the stories too much," Li says. "If you know the truth, you will be disappointed."

Read the entire interview with Li Ka-Sking

Beyond insisting that a fixed-line business could be had in Hong Kong but that no foreigners have stepped up, he offers only: "This matter is over. Sorry, no comment."

But in terms of his own corporate ambitions in China, Li is more forthcoming. His conglomerate, Hutchison Whampoa (other-otc:HUWHY.PK - news - people ), will roughly double the share of its revenues from the mainland in five years, he says, to 15%. Those businesses now are mostly ports, infrastructure, land development and hotel operations. Meanwhile, more property-heavy Cheung Kong (other-otc: CHEUY.PK - news - people ) Holdings should go to 20% of revenues from China, he says.

Although building will continue to be a mainstay of the Li thrust in Chin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his elder son, Victor, the patriarch has a surprising answer when asked what future opportunities stand out: pharmaceuticals. "Any foreign company in pharmaceuticals, if they want to come to China, if they want a partner, we will be partners," he says. Big Pharma could integrate low production cost in China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ap a huge domestic demand, Li foresees.

"Suppose the best medicine available in the U.S. could cure a man in three days, while some other mainland-produced medicine would take four days," he says. "The additional day it takes to get well does not present a major problem."

Is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ill a worry, especially with itty-bitty pills? "Without IP rights, there would be no new technology developed. But China needs time and resources to set up a watchdog bureau. IP offenders must be brought to justice, even if you have to pay $1.10 in legal fees to recover $1 of loss."

Medical care, it turns out, is a big part of what Li Ka-shing is already doing in China. Shantou University, a state school he has generously funded, is running five affiliated hospitals and an influenza research center and received grants for 196 medical research projects last year.

The connection to Shantou, near Li's birthplace, is going on 25 years. He got the campus built on the outskirts of a relative backwater port city (of 4.8 million) along the booming China coast and is pushing the school to establish a globally minded curriculum with a Western sort of academic openness. "I cannot say I can change China," Li allows, but Shantou is part of the "personal example" that he wants to set.

Philanthropy, what Li calls his "third son," now occupies much of his attention. He has said he will devote a third of his wealth, which FORBES ASIA figures exceeds $20 billion, to such aims. Intriguingly, he says he won't put his holdings of listed-company shares into the charity. If there's another one-third, it's a grander fortune yet.

But he is not retiring from his businesses--far from it. Chairing both Cheung Kong and Hutchison, he stays current with a roster of operations that extends from development to telecom, utilities, retail, online media and petrol. In fact, a little-noted part of his holdings, Husky Energy, of Canada, is on this day one of his favorite subjects.

He muses that most media neglect his personal 37% shareholding in Husky, itself worth $10 billion, exceeding Hutchison's 35% stake. The oil company was in financial straits in the early 1990s when oil prices were low, but instead of cutting his losses, Li increased his shareholdings. Husky doubled its earnings last year as a result of the oil price spike.

In this and other areas, Li is proud of steeping himself in the technological basics and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whatever business he's in. He says he continues to glom on to trade or engineering journals and retains outside experts to counsel him.

Speaking of Hutchison's embattled international wireless telephony ventures, Li rattles off vernacular of the so-called high-speed 3G multimedia phones with the same familiarity he evinces on the debt levels of the various units. His message: In business you have to know the product as well as the financing. Meantime, he admits Hutchison is "behind budget" in the U.K. wireless quest but nearing a profit in Italy, and he boasts that "we said, good luck to you" when the 3G license bids in Germany got too high.

(Deals in that sector and in earlier-generation--2G--phone units elsewhere may be taking out some of his holdings.)

Knowledge has always been his advantage, Li maintains. And debt--if you'll pardon the $31 billion in long-term borrowing that has gone mainly into the wireless efforts--is something he chooses to disparage.

At age 12, having left China with his famil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he arrived in Hong Kong for high school. His schoolmaster father had contracted tuberculosis, and young Ka-shing suffered a milder bout but worked through it ("I always had a fighting heart"). When his father died two years later, Li joined an uncle's watch company to help with his household's rent.

As time wore on and the war ended, young Li weighed where his future lay.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were finished, he calculated, so he laid business stakes in Hong Kong. With money tight, he skipped movies and shaved his head to extend the time between haircuts, he says.

What he didn't forgo was reading--used books, manuals, leftover journals. He credits superior preparation--he was often self-taught--for his gains. When he famously gained a manufacturing foothold with the plastic flowers in the 1950s, he says, he was able to engineer critical molding machinery with an injection process made using a Coca-Cola (nyse: KO- news - people ) bottle and a plastic straw, using something he saw inModern Plastics as a guide.

沉默的海啸——粮食危机 吃不饱也吃不消








薛涌(波士顿通讯) (2008-06-08)

早报导读


  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生物能源需求增加,全球正面临着粮食危机。

  日前闭幕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与会各国就强调国际社会需采取协调一致的紧急行动,消除高粮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社会自然把焦点对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然而美国的粮食政治非常复杂,不要说和世界取得共识很难,美国人自己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当今的世界粮食危机,就是一场沉默的海啸。”这是一位联合国官员的描述。不妨看看最近一年国际市场上各种食品的价格,涨幅确如滔天巨浪:小麦将近90%,玉米超过60%,菜油72.7%,菜籽65.6%,大米37.6% ,糖30%,牛肉和猪肉的价格在许多地区也已激增。从越南、印度,到埃及、阿根廷、俄罗斯,许多国家已经禁止大米出口或限制粮食出口。从海地到索马里,粮食短缺已经引起社会骚乱。甚至在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也出现了超市购米限量的咄咄怪事。这也怪不得,183个国家的首脑和部长们本周紧急聚会罗马,讨论世界面临的粮食短缺的挑战。

  关于粮食危机,自马尔萨斯以来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二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资讯发达,“人口炸弹”等耸人听闻之说更是走俏。不过,自60年代开始,一场以水利、种子、农药、肥料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戏剧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喂养世界人口的问题。自此以后,粮食过剩引起粮价一跌再跌,乃至各国不得不用农产品补贴政策才能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

那么,世界何以突然从粮食过剩而陷入粮食短缺呢?仅仅凭人口的增长当然无法解释。如此突如其来的危机,诱发的原因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在穷国一头,而是穷国和富国共同造成的。

肉食量增加 消耗更多粮食

  首先,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崛起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肉食比率不断上升。从1980年以来,中国人均年肉食量提高了四倍,达到49.44公斤;巴西增加了两倍多,达到89.36公斤。甚至肉食比例已很高的发达国家也不甘示弱。比如美国人均肉食量,就从1980年的106.14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23.83公斤。

  从食品的卡路里供应的角度看,肉食是最消耗粮食的。生产一磅(0.4536公斤)牛肉要用3.16公斤(七磅)玉米,一磅猪肉则用2.94公斤(六磅半)玉米,一磅鸡肉用1.18公斤(2.6磅)玉米。显然,提供同样单位的卡路里,肉所消耗的谷物比起直接食用谷物来可以翻几倍。更不用说,上述的几个新崛起的国家又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快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口的口味大变,加上其他国家的肉食量也在不断增长,当然就加大了食品供应的压力。

乙醇生产消耗大量玉米

  另外,能源危机使发达国家不断寻求再生能源,其中一个重要的再生能源就是植物能源乙醇(ethanol)。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23%的玉米用于制造乙醇。如今美国政府规定全国所用的能源中须有90亿加仑的乙醇,到2022年则要提高到360亿加仑,也就是增加四倍。而乙醇是个吃粮大户。用乙醇灌满一辆休旅车(SUV)的油箱,所消耗的玉米就足够一个人食用一年。也就是说,一个美国人用乙醇作燃油开车不到一个月,就可能耗尽三四人的口粮!

  目前乙醇的生产不仅提高了玉米的价格,而且因为玉米生产抢占了其他作物的农地,它又同时是重要的饲料来源,用玉米来制造乙醇就刺激了其他谷物乃至肉类产品的价格上涨。难怪有联合国官员说:乙醇是世界粮食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油价涨使粮食生产成本也涨


美国伊利诺伊州阿特金斯能源公司积极生产乙醇燃料,替代石油。工人向记者展示一瓶乙醇和一根玉米。在需求的带动下,美国的生物燃料公司蓬勃发展。(法新社)
  以上讲的,还仅仅是需求。再从供应方面看,石油价格上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首先,许多肥料、杀虫剂是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是以石油为原料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其价格会跟着油价上涨。另外,像美国、澳洲这种粮食出口大国,小农场也往往数千英亩之巨,高度机械化。那些大型农业机械,无一不是耗油大户。更不用说,粮食属于体积大、价格低的物资,运输成本相对于其本身的价格而言相当高。中国自古就有“百里不贩粗”之古训,油价上涨,自然带动粮食的运价扶摇直上。总之,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无不随着油价而涨。

  如何对付这场挑战?世界舆论纷纷大呼:人类需要“第二次绿色革命”!可惜,为所谓“第二次绿色革命”形成共识,要比60年代第一次“绿色革命”时困难得多。道理很简单:当时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西方世界的领袖们基本上接受一种冷战理论:第三世界吃不饱,就会投入苏联的怀抱。为了防止苏联的扩张,西方国家迅速达成共识,投入巨大资金于农业生产。如今苏联这个威胁已不存在,粮食危机又不简单地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究竟谁应该负责?未来的策略如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发达国家彼此之间,都矛盾重重,甚至互相指责。比如美国议员曾放话说:嫌食物贵,那么中国人为何不放弃吃肉而回去吃大米?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则指责乙醇让汽车抢了人的口粮。

  冷静地看,虽然像东南亚、印度、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对粮食出口的限制刺激了短期粮价的上涨,但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出于本国的供应危机而不得不为。禁运不禁运,这些国家的人毕竟也要吃饭。它们至少是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人说禁止粮食出口是穷国最后的武器。只要不囤积,很难说这些国家造成了粮食危机。解决粮食短缺、粮价过高的问题,最大的责任还是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身上。可惜,美国的粮食政治也最为复杂。不要说和世界取得共识很难,美国人自己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美粮食政治加剧问题

菲律宾贫民窟的这对兄妹各捧着一碟米饭,吃得津津有味。菲律宾约有3000万人口每天靠不到1美元过活。(法新社)
  美国的农民仅占总人口的1%,和农业有关的人口全加起来,也才是总人口的2%。按说,这么小的人口比例,在政治中微不足道。但是,美国的农业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一地区选民在两党之间摇摆不定,而且选举团制度给了这些人口稀少的州远超出自己人口比例的权利,每到选举年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艾奥瓦最先开始初选。谁能在这里先声夺人,谁就可能获得本党的总统提名,谁也不敢得罪。

  乙醇就是一例。这种燃料不仅消耗大量粮食,而且污染也很厉害,在美国国内也频受攻击。食品工业界因自己的原料涨价而反对不说,华尔街的主流也反对,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刊登文章揭穿乙醇的神话。但是,若政府不支持乙醇的话,农民利益就受到损害;农民一愤怒,中西部的政治版图就可能发生变化。

  结果,以政府之力支持乙醇的政策,本是贯彻着民主党大政府的哲学,并不符合共和党那种政府不介入经济的意识形态,但如今在两党之中都有相当的支持。

援助食品须从美国购买

  这种粮食政治,也扩展到对外政策上来。美国每年向第三世界提供20亿美元左右的食品援助。但是,这笔钱须全部用来购买美国的农产品。根据国会的规定,送往第三世界的援助食品,不是就地购买,而是要由美国政府负责在美国购买、用美国的轮船载运到几千英里以外分发。这不仅使许多援助物资要经过五六个月才到达目的地,而且消耗大量运输费用。

美农民长期享有补贴

  另外,把这些美国物资倾倒在第三世界,抑制了第三世界农业的成长。更不用说,美国农民长期享受着农产品补贴,使美国的粮食异常便宜,把许多第三世界的农产品挤出了市场。

  过去农民收入低,享有补贴还有情可原。如今随着农产品的涨价,美国农民越来越富,普通家庭年收入常在10万美元以上,按说不该再享受补贴。但是,最近国会再次通过农业法案,仍然包含着大量补贴。布什声称要否决,但国会两党站在一起,已凑够了足以推翻他的否决票数。

  这也怪不得,在这次罗马的粮食峰会上,美国成为众矢之的。许多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美国的食品援助以现金支付,让人道主义机构用这笔钱在受援地附近购买所需物资。这样节省运费不说,也刺激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乙醇,则成了各国最大的抱怨,纷纷要求美国取消对乙醇的政策支持。但是,美国政府反唇相讥,说今年世界食物价格预计上涨40%,乙醇的影响最多有3%左右,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能源价格。美国的农业集团也争辩:美国的农业生产力足够用44%的玉米来生产乙醇,同时还增加11%的玉米出口,乙醇不是食物涨价的罪魁。另外,美国代表还指出,解决食物短缺要靠科学突破。但欧洲、日本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一味抵制由基因工程制造的新农产品。若在植物的基因工程上能有突破,粮食产量就会增加,食物短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美国代表的立场,实际上表达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是石油主要进口国,当然希望油价下跌。同时,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粮价暴涨,最终是美国得益。所以,在讨论食品问题时,美国希望把话题转移到石油上去,给石油输出国施加压力。从这个角度看,维持对乙醇的支持,不仅有美国具体的选举政治的原因,也符合它的整体利益。

需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绿色革命”

  在解决食品短缺问题上,过分指望美国充当世界领袖是不现实的。不过,美国的农业科技随着全球化向世界扩张,倒是提供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动力。如今,巴西作为农业大国的崛起,就吸收了许多美国的技术,很可能本质性地改变世界农产品的供应结构,反过来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另外,非洲虽然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却仅为中国的七分之一,还是一块很有潜力的新边疆。总之,世界的粮食问题要获得根本解决,需要着眼于这些地区,需要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下一次“绿色革命”。

《联合早报》
(编辑:王婉瑗)

李嘉诚的人生忠告


(2008-03-20)


⒈ 我17岁开始做批发行的推销员,更体会到挣钱不容易和生活的艰辛。人家做
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⒉ 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 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回报他们。

⒊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⒋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⒌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⒍ 我从不间断阅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会因不了解新信息而同时代潮流脱节。

⒎ 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⒏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⒐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⒑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如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⒒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⒓ 在逆境时,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处在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信誉。

天方夜譚之國 - 伊拉克的歷史


徐泓 東吳大學歷史系 E-Mail : hishsu.tw@yahoo.com.tw


文明古國
延續約六個禮拜的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就快結束,伊拉克人民受海珊的暴政統治。最近二十年來,歷經兩伊戰爭(1079-1988)、波灣戰爭(1991)及十年的制裁、禁運與空襲,已經民窮財盡,痛苦不堪,今又再受戰火的蹂躪,以後還要面對困難重重的戰後的重建難題,要恢復獨立、和平與安定,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伊拉克這個地方就是上古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之間的地方),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蘇美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迦爾底亞人相繼在這裏創建帝國,留下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產。(參見林載爵〈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暨大電子雜誌》第二期)
由於兩河流域周邊地方不是高山、高原就是沙漠,只有這塊地方土地肥沃,是個大綠洲,而被稱為阿拉伯半島的「肥腴月灣」(Fertile Crescent),近代又發現石油,儲藏量僅次於沙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因此,自古以來便是四周民族、甚至遙遠的歐美國家征奪的四戰之地,經常遭到外族的入侵,受外來政權的統治。新巴比倫帝國於公元前539年為波斯人征服,接著在公元前331年,又被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為亞歷山大部將塞琉留卡斯(Seleucas)建立的塞琉古王國(Seleucids)統治了175年,公元前126年再被中亞草原來的安息人(Parthians)所征服,許多大城如巴比倫均遭毀棄。羅馬帝國興起後,羅馬人於公元前53年開始,與安息人進行爭奪這個地區長達二百多年的拉鋸戰,弄得雙方精疲力竭。公元226年,波斯薩珊(Sassanid)王朝興起,取代安息王朝控制這個地區。

阿拉伯大帝國---天方夜譚國度的中心
公元632年,伊斯蘭教教主默罕穆德去世,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從今天的沙地阿拉伯起兵,開始大規模的征戰, 於637年大破薩珊王朝軍隊,占领伊拉克。。伊拉克人雖與阿拉伯人同為閃族(Semites),他們信奉基督教,可是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伊拉克人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字、行政等方面完全阿拉伯化。當時,阿拉伯穆斯林以敘利亞大馬士革(Damascus)為首都,建立第一個王朝—倭馬亞(Umayyad),領土東到中亞、西至西班牙,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其後由於繼承問題與教派的紛爭,公元754年,帝國為伊拉克和波斯的貴族建立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750-1258)取代,改以巴格達(Baghdad)為首都。「巴格達」波斯語意為「神賜之地」,城跨底格里斯河,西距幼發拉底河三十餘公里,原為一小鎮,公元762年建城,命名为「麥地納•色蘭(Madinat as-Salam)」,意为「和平之城」,也就是著名的「天方夜譚之城(City of Arabian Nights)」。城呈圓形,故曰「團城 (Round City)」,以皇宮與大清真寺為中心,四條大道從此延伸出去,成為城市布。局的主要結構。 公元786年到833年,為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也是巴格達的繁盛時期,人口達百萬,以建築與園林之壯麗著稱。貿易發達,是通往長安的絲路之起點,主控東西貿易,文化鼎盛,將希臘、羅馬哲學科學名著譯成阿拉伯文,融入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中,造就阿拉伯文化與價值的高峰。因此,巴格達與唐朝長安、東羅馬拜占廷帝國君士坦丁堡同為当代世界三大名城。中國的古籍中譯为縛達城、白達、報達、八哈塔、八吉打、巴黑塔等等。這個城市的繁盛比美遺址就在附近的巴比倫,不同的是他們講阿拉伯話、信阿拉。
這個阿拉伯帝國經過百餘年繁榮的黃金時代後,內鬥不已,統治者哈里發成為禁衛軍的傀儡,帝國逐漸衰落。此時,中亞新興的塞爾柱突厥人(Seljuqs)皈依遜尼派伊斯蘭教,在伊朗的伊斯法罕(Esfahan)建都,成為西亞穆斯林人民視的庇護者﹔1055年應巴格達哈里發的要求,入主巴格達,突厥領袖被哈里發封為「蘇丹(Sultan,意為權威)」之號,成为新的庇護者。 1171年,埃及將軍薩拉丁(Saladin)崛起,廢埃及法提瑪王朝,命令埃及和叙利亞各地在金曜日的祈禱詞(khutubah)中,一律改用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名字。1187年,薩拉丁大敗十字軍,向巴格達哈里發献俘,戰利品中包括一个嵌有耶穌十字架木頭的青銅鍍金十字架,成為伊斯蘭的大英雄﹔剛被罷黜的伊拉克強人海珊就以恢復薩拉丁的光榮自居。此時,塞爾柱突厥已衰,哈里發遂聯合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驅除塞爾柱突厥,花剌子模遂取代塞爾柱突厥控制巴格達。但不久蒙古大漠的成吉斯汗崛起,征服花剌子模,阿拔斯王朝飽受威脅,其處境一如當時中國的宋朝。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西征, 1258年,旭烈兀攻破巴格達城,哈里發率领三百官員来降,全被處死。巴格達遭洗劫一空,完全燒毁,居民被屠殺殆盡。這個天方夜譚之都的繁華不再,享祚五百年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751-1258)從此消失。
  
蒙古伊兒汗國與突厥奧圖曼帝國的領地
旭烈兀在西亞建立伊兒汗國,以伊朗的蔑剌合為首都,巴格達不再是這個地區的政治中心。其後約半個世紀,汗國國勢鼎盛。十四世紀中葉,發生王位繼承之爭,其中一支據巴格達宣布獨立。不久,帖木兒興起於中亞,橫掃印度、波斯,於1393年10月,兵臨巴格達,伊拉克成為帖木兒汗國的一部分。1405年,帖木兒在中亞死於東征中國明朝的路上,從此汗國分裂。十五世紀中葉,奥圖曼突厥崛起於小亞細亞半島,於1453年滅東羅馬拜占廷帝國,與波斯薩菲王朝(Safavid)爭霸,1534年攻下巴格達,並征服敘利亞、埃及,控制伊斯蘭聖城麥加與麥地那,建立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巴格達與伊拉克均屬帝國統治,但奧圖曼政府並不重視這個地區,至十八世紀,巴格達的人口只剩一萬五千人,比起當年阿拉伯天方夜譚之都百萬人口的繁華,大大不如。
   
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
  十九世紀,奧圖曼帝國日益衰落,內部改革力量興起,其中一支少年土耳其(Young Turks)主張土耳其民族、語言的優越性,當他們掌權以後,派駐伊拉克的官員視非土耳其人為二等公民﹔引起伊拉克城鄉人民不不滿,群起反對,尤其知識分子更著手策動與奧圖曼帝國分離的運動。此時,大英帝國的勢力鼎盛,伸入波斯灣區,並發現重要的利益–石油。十九世紀末,從土耳其手中取得產油的伊拉克巴斯拉省(Basra),也就是今天的科威特。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土耳其與德國同盟,英國在中東攻占原屬奧圖曼帝國的埃及據為保護國,支持麥加與麥地那的酋長反抗奧圖曼帝國,並從印度調遣遠征軍進入伊拉克,以保障在中東的利益。著名的阿拉伯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就在幫助阿拉伯人對抗奧圖曼土耳其中扮演傳奇性角色,於1917年3月攻占巴格達。一次大戰後,奧圖曼帝國瓦解,在國聯(League of Nations)的委託下,伊拉克成為英國的託管地(Mandate)。
英國的託管遭到伊拉克人的反對,1918年3月開始,由知識分子、商人、地主與民眾組織的反抗運動,在各地爆發,尤其是庫德族(Kurds)的反抗運動最突出,他們要求獨立建國,但這些反抗運動都被英國鎮壓下去。為應付這個局面,英國任命一個阿拉伯人政權當傀儡,1921年3月在開羅由邱吉爾宣布出身哈希瑪家族(Hashemite Family)的阿拉伯親王胡賽因(Ali ibn Husayn)為新成立的伊拉克國的國王費瑟一世(King Faisal I)。這個新政府是十足的傀儡政府,國防、外交、財政與石油資源皆由英國政府控制。但伊拉克人民的反抗運動仍不斷擴展,追求獨立自主的運動目漸壯大。終於迫使英國讓步,以繼續使用境內的軍事基地為條件,交換承諾讓伊拉克獨立。1932年,英國正式結束對伊拉克的託管,伊拉克從此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費瑟一世努力整合境內不同的民族與宗教團体,但不太成功。1933年,費瑟一世去世,部族的內戰爆發,繼任的國王並不能有效地控制這個局面。英國在交出政權之前,為保証石油收入,由包括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ies)、英伊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法國石油公司(French Petroleum Companies)、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Royal-Dutch Shell)等歐美各大石油公司共同投資,組成伊拉克石油公司(Iraq Petroleum Company),以這個新成立的石油公司的名義與伊拉克政府訂定一個不平等協約﹔根據這項協約,伊拉克北部摩蘇爾(Mosul)油田完全由這個歐美國家組成的國際石油公司開採。1934年,伊拉克石油公司舖設摩蘇爾到黎巴嫩狄里波利港(Tripoli)的油管,1936年第二條由摩蘇爾通往以色列海法港(Haifa)的油管也舖設成功。從此,歐美國家完全控制伊拉克的主要資源,直至今日所有的伊拉克問題還是出在石油問題上,西方國家不願放棄伊拉克油源,伊拉克雖然獨立,但油源這個國家的命脈掌握在歐美國家的手中,這也是伊拉克國內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運動勢力高漲的原因。
為團結阿拉伯世界,伊拉克國王加吉(King Ghazi)推動稱為泛阿拉伯(Pan-Arab)的結盟運動,1936年,與沙地阿拉伯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並重申他們之間的阿拉伯親族關係。二次大戰期間,伊拉克領導人尋求與軸心國合作,對抗英國,不讓英國依1930年的條約使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因而英伊戰事爆發,伊拉克戰敗,反英的伊拉克領導人流亡。戰後,1945到1946年,伊拉克東北部的庫德族在蘇俄的支持下發生動亂,英國認為蘇俄是要染指伊拉克石油,於是派軍進入伊拉克。伊拉克為加強抗拒帝國主義者,更努力推動阿拉伯世界的結盟運動,主張組成一個阿拉伯邦聯,初步先推動與外約旦聯合。1947年,伊拉克與約旦簽訂友好同盟條約,加強軍事與外交活動。1948年,以色列根據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的方案建國,計畫中以色列的領土占巴勒斯坦的56%,實際上猶太人掌握的土地只有6%﹔因此,以色列的建國就是要將大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驅離家園,引發阿拉伯世界的同聲反對﹔於是伊拉克與外約旦、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組成聯軍開進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宣戰,是為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雖然戰敗,但他們開始有合作的經驗。

伊拉克共和國的成立
伊拉克一方面與英殖民帝國鬥爭,並推動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另一方面修築道路、設學校、建醫院,建設現代化國家。二次大戰後,英法殖民者雖逐漸退出中東,但美國勢力乘虛而入,填補勢力真空。伊拉克政府轉行親美政策,1956年參加美國主導的巴格達公約組織(Baghdad Pact),向埃及納瑟(Gamal Abdal Nasser)總統的反西方帝國主義立場挑戰﹔納瑟因此向伊拉克王朝的正統性挑戰,呼籲伊拉克軍官起來推翻伊拉克王朝的統治。1957年,美國宣布艾森豪主義,給予中東國家經濟援助,並加強軍事援助與合作。伊拉克政府接受了艾森豪主義,更加走向親美的路線,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基地及分化阿拉伯世界的工具,引起國內人民強烈的不滿。終於1958年7月14日,以阿布都•卡里姆•卡塞姆(Abdul Karim Kassem)為首的自由軍官(Free Officers)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瑟二世(Faisal II)的統治,建立伊拉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aq)。新政府一反費瑟王朝的親西方政策,退出巴格達公約組織,採行親共產國家政策,進行土地改革﹔並宣布取消由外國勢力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的協定,重新與西方公司訂定參與開採石油的協約。
1961年,科威特從英國手中獨立,卡塞姆根據歷史上科威特是奧圖曼帝國巴斯拉省的一部分,宣布伊拉克擁有對科威特的主權,雖然在英國出兵威脅下,伊拉克退讓,於1963年承認科威特的主權與領土,但也為日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種下因子。
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伊拉克的政局並不穩定,一個政變接著一個政變。1963年,伊拉克復興黨(Baath Party)黨員刺殺卡塞姆,而取得政權,推巴克爾將軍(General Ahmed Hasanal-Bakr)任總理、阿里夫上校(Colonel Abdul Salam Arif)任總統。九個月後,阿里夫總統發動政變,剷除復興黨在政府中的勢力。1966年,阿里夫總統死於空難,由其弟繼任。1968年7月17日,復興黨捲土重來,在海珊(Saddam Hussein)的策劃下,發動政變,成功地推翻阿里夫,重掌政權,仍以巴克爾將軍任總統,修改憲法,使復興黨在政府中掌握絕對權力,繼續執行卡塞姆總統的政策,對內實行社會主義改革,對外與蘇俄建立緊密的關係。1973年,阿拉伯國家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為對抗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配合開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石油為武器,發動以減產、禁運、提高油價、國有化和增加本國參股權等措施的石油鬥爭。於是伊拉克執行國有化政策,將伊拉克石油公司中美國公司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並調整長期為西方壟斷資本壓低的油價,把石油的標價提高三倍。伊拉克由於石油已經國有化,油價的提高,使國家大大獲利。1979年7月,巴克爾總統因病辭職,海珊繼任總統,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和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大權在握,開始他長達約二十四年的統治。

海珊執政與戰禍
海珊即位後,除繼續現代化的工業、交通、教育建設外,矢志恢復伊拉克和阿拉伯民族歷史上的光榮,以打敗十字軍收復聖地的伊斯蘭英雄的薩拉丁自居,大規模修復古蹟,如巴比倫的城牆與宮殿及空中花園,以提高民族精神,甚至在修復的古蹟的磚上刻上「這座宫殿由薩達姆•海珊重建,他是伊拉克的保護者」的字樣,以彰顯自己。他熱衷於建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地位,發展生化武器與核武,加強軍備。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與伊朗進行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經濟損失高達二千億美元,外債高達八百億,傷亡數十萬,而戰爭期間油價爆跌,使這個靠石油收入的國家損失更重。但海珊卻自認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1990年5月,趾高氣揚地在巴格達召開的阿拉伯特別首腦會議上,指責科威特偷採伊拉克石油。接著便於8月入侵科威特,引發波灣戰爭,遭到聯合國的遣責, 1991年1月17日三十多國的聯軍出動, 2月26日戰敗伊拉克。
戰後伊拉克遭到聯合國嚴厲的制裁,石油禁運,最初,每半年只限出口20億美元的石油購買食物與人道物質,1998年始提高到每半年52億。1999年才取消出口上限。十二年來,伊拉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人民生活困苦,失業率高達60%,基本生活所需的食品、醫藥均極短缺,導致死亡率大為增加,僅2002年1月至7月,死亡的人數就達10.3萬,其中4.63萬為不足五歲的兒童。伊拉克的人均GDP減少了超過70﹐聯合國估計﹐現在伊拉克的人均收入大約只有700美元﹐是非洲大陸外的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海珊和他的家族及當權的統治階層卻過著奢華的生活,伊拉克人民在海珊追求地區霸權中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帶來的只是戰禍﹔在戰火中人民無辜地傷亡,親人離散,暴民搶掠,歷史古蹟、文化資產破壞失散。如今海珊政權已經崩潰,但伊拉克仍為英美占領,英美軍何時撤離,社會秩序何時恢復,民主政府何時成立等難題,均無答案。伊拉克雖有豐富的油源,可供出口換取外匯,但龐大的戰後重建經費要靠此支出,而重建工作又由英美資本家刮分大餅﹔伊拉克人民在重建工作進行時只能提供勞力,能得不到什麼好處。


伊拉克人的宿命
伊拉克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土地肥腴,本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上古時代在此孕育蘇美、巴比倫、亞述、加爾底亞等文明古國,中世紀阿拉伯人又建巴格達城,與當代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是《天方夜譚》產生的國度。近代伊拉克發現石油,人民應享受寶藏,過安樂的日子,然而反因此寶藏為列強所覬覦,戰火遂延綿不斷,雖欲自強而不可得,如今又國破家亡,重建無日,真是「懷璧其罪」。上天給伊拉克人民「肥腴月彎」,給他們石油寶藏,倒底是福?是禍?真令人不勝唏噓。